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郭子仪?
吐蕃,叛军,皇帝如何评价郭子仪?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肃宗李亨。
2
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最大的并非郭子仪,而是郭的原部将李光弼。史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这不是说郭子仪打仗领军不如李光弼。实际上,论军事才能,两人是当时煜煜生辉的双子星座,难分伯仲。郭子仪战功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在相州之战后,基本就靠边站了,有心杀贼,无力上前线。
但也因此,郭子仪性命无虞,而高居第一战将的李光弼,生命堪忧。
唐肃宗在位末期,郭子仪一度被重新起用。但他的命运,仍像厕纸一样,用完就扔。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再进谗言,唆使代宗再次罢免郭子仪军职,让他“充肃宗山陵使”,去修老皇帝的陵墓。
到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进逼长安之时,唐代宗没办法,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只好招郭子仪御敌。郭子仪二话不说,带兵出城。
对了,他此时手下部队仅剩二十余骑。这规模,跟最爱君小区的保安队差不多。
▲老将郭子仪经常充当帝国救火队员。
安史之乱后,手握重兵的将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在对付统兵将帅这方面,唐代宗比唐肃宗走得更远。唐肃宗防范将帅权重,将他们调来调去,但还得给他们留后路,以备战事需要之时,好让他们再为大唐卖命。到唐代宗这里,安史叛军被收拾了,俨然“天下太平”,于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么说吧,肃宗要他们的权,代宗要他们的命。
在代宗即位的两年内,为大唐续命的功臣,一个个“适时”地死去:
来瑱先遭兵谋,后被赐死;仆固怀恩遭猜忌,被逼举起反旗,很快病死;李光弼则在遭受猜忌后,忧惧而死……
唯有郭子仪,好好活了下来。因为他手里没兵权,只剩“二十余骑”,皇帝没拿他当回事。
相反,此时的郭子仪,不但保住一条老命,还被唐代宗所倚重,焕发第二春。
对于玩弄权术的皇帝而言,用人养人,从来都是杀一拨,留一拨。当中兴的将帅都被诛除之后,总得有人出来收拾和镇住局面,郭子仪是不二人选。他被留下来委以重任,一是无兵权,二是有能力。
有个时间节点,很值得玩味: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是在永泰元年(765)。这一年,在安史之乱中崛起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收拾得七七八八了。
很明显,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婚姻,政治性非常强,是在唐皇室对郭子仪不得不倚重,又要加以防范的情况下促成的。
这起政治婚姻,外人只看到郭家的风光,看不到老郭内心的焦虑。
▲李光弼。
3
唐代宗在强力打击、肉体消灭其他功臣的同时,唯独对郭子仪委以重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皇帝虽然无法真正信任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做事方式,至少看起来让人觉得可以信任。
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皇帝有调令,他马上就会放下所有的事,立刻进京。当他遭到皇帝身边的宠臣构陷之时,不管自己在干嘛,哪怕对敌作战进入关键时刻,他都会连夜赶到皇帝身边,当面表忠心。
而且,郭子仪表忠心从不搞形式主义,一来就按住自己的命门往死里掐——主动要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从至德二载(757),声名满天下之后,他就不断地要求辞掉或让出自己的部分/全部官职。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被逼反,勾结吐蕃、回纥军南下,唐代宗给郭子仪封了一堆官职,要他率兵抵御。
郭子仪说,招抚使这个职位,是抵御叛军的需要,我不敢辞让;但太尉一职,我绝不能接受。他于是上表恳请辞去太尉一职,向皇帝表明心迹,我早就想像范蠡一样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但因为“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宁处”,才勉为其难担当重任。实际上,我对权位,毫不眷恋。
唐代宗很感动,但没有允准他的请求。
郭子仪不放弃,再次上表辞让。这下,唐代宗终于同意了。
郭子仪成功瓦解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联军,解除长安威胁后,唐代宗为了褒奖他的战功,下诏任命他为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头衔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过此职,以后这个头衔就绝少授人。
这可把郭子仪吓坏了。他苦苦哀求,不肯就任。唐代宗则催促他尽快就任,朝廷已经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就职仪式。
郭子仪打死都不上任,唐代宗没办法,收回成命,然后命令鱼朝恩传诏,赏赐给郭子仪六名美人、八名侍从,以及一批车服、帷帐、珍玩之具。这次,郭子仪愉快地接受了。
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郭子仪心知肚明,拿捏地很清楚。
权位是一种诱惑,不管皇帝是否真心实意要让渡出去,郭子仪始终只认准一条红线:这是皇帝对他的试探,是在“引蛇出洞”。
▲唐代宗李豫。
在这对君臣的深度交手中,唐代宗也不总是扮演被动试探的角色,有时候,他会主动去撩拨郭子仪,故意刺激他,看他的反应。
大历十年(775),郭子仪拟任命一名属官,报请审批,朝廷迟迟不批复。他的部下很不高兴,吐槽说,以令公这么高的勋德,任命一个小官都受到百般掣肘,真不知道朝中宰相懂不懂做人?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最终决定批不批的是皇帝唐代宗。只是不敢直接说皇帝,所以拿宰相出来说事儿。
郭子仪一听,立马站出来公开解释说,你们都错了!
怎么个错法?郭子仪说,军阀们各霸一方,凡有所请,皇帝没办法,只好应承;我的请求未被批准,说明皇帝没把我当军阀,是信任我。你们应该祝贺我才是!
这种思路清奇的解释之辞,为郭子仪赢得了满座喝彩。估计也很快传到唐代宗耳朵里,他对郭子仪又有了几分放心。
▲大唐的雍容背后,刀光剑影。
4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郭子仪的为臣、为将、为人之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然而,史家只需要一个足够标榜千秋的人臣典范,他们并不关心这个榜样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功高盖世之后高处不胜寒的焦灼。
“社稷纯臣”,一个“纯”字,其实折射了郭子仪周遭险境重重。一个朝廷重臣,尽管屡遭暗算、构陷以及试探,他只能表现得很傻白甜,很“纯洁”,像一张白纸一样,效忠皇权,有死无二。
别人都在玩阴谋,他一大把年纪了,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还多,却只能装傻卖乖,装“清纯”,一点腹黑都不能暴露,否则就是身死家亡。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处境。所有人只看到他的成功,看不到他的险境。
大历年间,郭子仪在灵州大破吐蕃军。就在此时,他父亲在长安的坟墓,却被人掘了。
祖坟被掘,放在哪个年代,都是对人最大的侮辱。
长安政坛哄传,这是素来与郭子仪不和的宦官鱼朝恩指使的。郭子仪本人对此肯定也心知肚明。
他从前线入朝觐见唐代宗时,满朝文武忧惧异常,怕他因愤恨而发动兵变。但在金殿之上,他只是老泪纵横,跪拜在地,向皇帝报告说:臣常年统兵在外,不能约束士兵,军中必有不少挖掘别人祖坟的现象,因此上天才如此谴罚于我,并非哪个私人与臣有仇隙!
上一篇:《炉石传说》里面为什么有的标准玩家不喜欢入坑狂野模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