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写出涩笔?
书法,线条,笔法怎么写出涩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以为,对于古人的“涩”的理解,不可机械刻板,而应结合书法书写的实际情况分析。对此两种说法,我们虽难以判别对错。但我们从书法体会可知,运笔以自然和顺应人的生理特点为最佳方式。
如果在书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保证顶锋状态书写,其实是很难受的一种运笔姿态,除非你像何绍基那样运用“回腕法”。所以,我理解“涩”笔是我们正常的运笔,即由笔杆带着笔锋运笔的书写状态产生的。至于如何才能达到如此状态。我们来分析古人的墨迹。
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每一字每一点画,可谓笔力苍劲,浑厚质朴,仔细看真迹,我们会发现在点画的两边并不光滑,但这种书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毛边”,颜真卿并非故意为之,完全是他笔墨功夫修炼到家的流露。又如,杨凝式《韭花帖》中的点画笔法,仿佛有扭动、顿挫等故意为之;弘一法师的书体,点画的迟钝感非常明显。他们虽然都有“涩”感,但表现的形态各有不同。这些“涩”感,其实都是正常运笔状态之下产生的,并非有特殊的笔法造就,只是每人的用笔习惯不同而异。而这种因人而异的个性笔法,其实是不可学,也难以学好的。
因此而言,如果我们要想达到书写的“涩”感,不可跟着颜真卿、杨凝式、弘一法师后面一味的模仿,或是主观上琢磨他们是如何产生,进而去模仿,做作地将笔画写得哆哆嗦嗦、扭扭曲曲,这都是不可取,是徒劳的。而是要从点画的基本功上着手,通过不断的临帖和训练,练就骨气十足,挺拔遒劲的笔力,自然手上出风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书法中,“涩”经常与“迟”联系在一起,或曰“迟涩”,或曰“涩迟”,一个意思。
所谓“涩迟”,既指点画线条的感觉,也指行笔的速度与手感。
“迟”与“疾”相对应,是指用笔速度迟缓。“涩”与“流而畅”相反,是指书写的感觉。
一般来说,碑总是比帖“涩”。如《散氏盘》《石门颂》《张迁碑》《张猛龙》等。
“涩”的感觉由来主要是笔画没有那么光滑,起毛,这是由于石壁凸凹不平,或风雨侵蚀,字迹斑驳而造成 的。
当然与书法用笔风格也有极大关系。比如《张迁碑》就比 《曹全碑》“涩”。
写碑行笔不宜太快,饱蘸浓墨,用笔有步伐、 有变化,墨透纸背就有“涩”味 了。
帖中的草书也有“涩”,这是比较而言,如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就比董其昌的草书“涩”。
林老有两句诗:“笔法沾沾失所稽,不妨带水更拖泥。”最能描述“涩”的感觉。使用吸水性很强的生宣,和柔软的长锋羊毫笔, 而运笔是中侧锋互用,笔势翻绞,这“带水拖泥”之感就是 “涩”。
也可以说,林老笔墨技巧的观念上高人一等之处,就是不一味强调《书谱》所指“草贵流而畅”的一般规律,增强了涩笔与涨墨,使其草书更加浑厚。
涩笔之中寓灵虚才是最高境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快乐书法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书法作品怎样才能写出涩感,根据有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要解决这个课题,就需要专门的,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方法不外乎下述三点:
1、碑版用笔方法的训练。练习的范本,主要有《石门铭》,《石门颂》、《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祀三公山碑》等六朝碑版。
用笔方面,相对帖学的用笔方法,要省略起笔、收笔时过多的提按动作;同时笔尖顶着纸面,笔尖的运动方向和笔画的运动轨迹呈相反方向运动。碑版的用笔,古人说“如有物相拒”,就是说笔速不宜快,要缓行。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专门学习帖学者,练习上述风格的作品,不一定要通学通会这些作品,而是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用笔方法,熟练后,代入自己之所学。
(王铎《秋兴八首》卷局部)
2、雄肆苍茫一路的帖学范本的临习。临习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跋》一类作品,久之笔下自然会出现毛涩效果;
《广武将军碑》局部
3、强化枯笔训练。即尽量蘸墨少而多写字,并极力注重笔画的起,行,收笔和转折处的造型刻画,这样必然会使行笔涩缓,不然就会败笔败形。久之同样会写出涩感来。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跋》)
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讨论留言。
《石门颂》局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对而言,比较而感。涩与滑,在创作书写者为手动过程的感觉,在欣赏观察者为视觉效果。
湿则滑,干则涩,首先是笔头墨水含量的控制来决定。快则流,慢则滞,流则轻浮,滞则涩重。次为运笔速度的把控所决定的。
再其次,笔划细弱易流滑,笔划粗重显迟涩。此为创作中的随机效果的适度把握。
创作随机,个性随宜,千变万化,以整体气局的要求,随机应变,还会有许多非意识流的偶然性出现。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多写多练多创作多体悟,自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
什么锥划沙丶印印泥丶屋漏痕,都是后感觉的描述,並非前创作的方法。比喻易感通,述说难具体,说而不到,行到即知。
上一篇:猫多长时间可以认识主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