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叫“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老子,万物什么叫“和其光,同其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都认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规律,因为如果物极不反、否极泰不来,好运永久而厄运渺渺无期,那么人努力就失去意义了!
湛兮似或存。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很深幽、透明(湛)似乎看不见,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是谁之子,在象帝之前就已存在了!华夏文化里象帝是最早的神也可叫天帝,总之是有形的,而道是无质无相的,也就是说一切有形万物出现之前道就存在了。这里老子再一次强调道是万物之源!
《道德经》这本书有人说是天书前后不答,个人却以为是一本逻辑很强的书,章与章节之间、句与句之间都是如此。所以读道德经一定联系前后要把她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把和其光同其尘解读成处事哲学,告诫我们不要锋芒毕露,应该内敛,学会做隐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其实是对老子智慧的运用了!
谢谢邀请,共同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消除锐气,和光同尘。比如读书的时候见过某些同学,客观地说,有些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读了些书,文笔也不错,于是散发出一种高人一等的磁场能量。这不是“道”的要求,“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要你收敛自己的光芒,与尘土都能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原话是这么说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个人认为这是个闭关修行的过程。杜绝外界来往,闭关修行一段时间,挫去灵魂深处的锋芒,剃除灵魂深处的纷杂,融和灵魂深处光明的一面,同化掉灵魂深处可以改造好的尘埋,最终达到象朴玉一样的道。其实就是打坐静化身心的过程。也是第十六章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过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老子悟道的一种方法。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老子悟道的目的。老子所称之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则、秩序、轨迹和方法等,简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要人类掌握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据其简单关联和复杂关联关系给人类生存、生活造物、造工具,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故提出厚德载物。以此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球长久共存。所以,在没有科学仪器的帮助下,要找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故要求悟道之人,要下大决心,吃大苦,要深入进入。和其光,同其尘。指的是不管是刮风下雨,烈日暴晒,还飞沙走石,尘土飞扬你都必须与阳光、月光、星光、雨露、风沙等相融入,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观察、思考、感悟某种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你才能对某种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有所收获。
那种认为老子的道,即规律文明与文化,是宇宙的起源、是神道的思想等是大错特错的!老子生存于战国,参与过国家管理,他看见人类混战,人们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考虑的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人们生活的富有,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久共存!所以,他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就按有些人理解的道为宇宙大爆炸的点,其意义何在???
实现自己的长生不老,其社会意义又何在???
这两种思维,是在贬低老子为国、为民、为人类之思、之忧、之想、之计之人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光同尘,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可以理解为“韬光养晦”,蛰伏起来,等待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第二种可以理解为从此收敛锋芒,甘于平庸。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是和《道德经》所说的“无为”是一样的;一种是积极的态度,是“无为而无不为”;另外一种则是消极的趋利避害,免得“枪打出头鸟”。
小时候总是喜欢收集一些鹅卵石,喜欢它的圆润,喜欢它的色泽;同时也非常好奇,为什么自然界会有这样的石头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慢慢长大,进入社会以后,也开始明白了鹅卵石是怎么炼成的了;那就是“和光同尘”。
一颗颗有棱有角的石头,从河流的上游落入水中,一路上互相碰撞,经受着水流的冲击和洗刷,到了河流的中下游,变得圆润、光滑,多彩起来了。
人生也是如此;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开始接触社会,会显得锋芒毕露,但是经过几番挫折以后,往往会改变策略,随波逐流;因为“枪打出头鸟”。
和光同尘,说白了,就是要和周围的人一样;要圆滑世故,所谓明哲保身,大智若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这本书的精华所在——物壮则老,物极必反。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无是”才能“无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