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能做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身体,天下,宠辱若惊如何能做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
全文如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段读之,不用翻译既可知其大意,接下来从人生修养的角度进行一下解读。
这段老子强调的是“贵身养命”,先反面说明普通人把荣辱,得失等大患看的比本身生命还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患得患失,劳心忧虑,是恰恰不利于“贵身养命”的,也就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那如何“贵身养命”那,也就是“及吾无身”,“无我”的修养,也就是回到了老子强调的清心寡欲,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外界的荣辱得失,这才是“贵身养命”,热爱自己生命的正确做法,也才堪大用,才能担当大任,也就是可托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探讨一下什么是“身”。 我们先拿“树身”来举例。 我们的肉眼能够观察到一颗树的“身”由小变大,我们把这归功于“树根”汲取营养和树叶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只承认“树身”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部分,我们不会去坚信“落叶和树根也是树身的一部分”,我们即使坚信“树根和落叶是树身的一部分”,我们也不会相信“树叶吸收的光和树叶将来吸收的光也是树身的一部分”。
所以“及吾无身”的“无身”的“无”,不是一个飘渺的根本不存在的“认识”,而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想做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理想是好的,但是“修身”是难的,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自我反省、我偶尔会说“孔子”的不好,但是孔子的观点必须要做到,即使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做到了还不够,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对别人的,对别人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再开始对自己“不仁”,这个“不仁”首先表现在“饿其体肤”,就是说“你需要进入辟谷的状态”,不论如何、对自己“不仁”应该是能懂,但是对自己“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就很难懂了,是因为对“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具体做法还没有懂,这句话我给出的断句方式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总之想做到“及吾无身”,就要做到对一切都“仁”、唯独对自己“不仁”,对自己“不仁”的方式也没有坏到哪里去,就是需要会“辟谷”,会了以后就是“饿”自己,...........怎么样,在“饿”中去理解“及吾无身”...............我没有说我的方法正确,自己判断我是不是在误导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
对于所有人(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生灵)而言,生命(身体)都是最重要的;生存,是最基本的。是所有人应当最为重视的首务,是人们一切行为、举止的基准和出发点。
如果连最根本的东西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好顾虑、忧患的呢?
江山社稷、千秋功名貌似至高至伟,大得过生死吗?——死去原知万事空;再宏伟的功业、再不朽的名望都不过是生命的附缀——为了附缀而殚精竭、夙夜忧劳,耗费生命、不顾根本,实在算不得明智,不但算不得明智,实在是愚蠢至极。
帝王功业尚且如此,出将入相又待如何?再往下,为了一官半职、蝇头小利而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的,值当吗?
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当人们把生死置之度外,那一切围绕着保全养生的思虑与考量就都彻底地不需要了。
怎么样才能够做得到呢?当美色让人神魂颠倒、流连忘返的时候,当贪欲蒙蔽双眼的时候,当愤怒冲溃理性的时候,当美言恭维把人们忽悠得飘飘然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快要达到“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的境界了,当人们愿意为了一个人、一件事、一笔财、一个职位而奋不顾身的时候,他就做到了。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普通人会死于争利,士人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而死,大夫会为了家族的利益与荣耀而牺牲自己,圣人则会为了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四种人所死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是死于外物、附缀,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一致的。
历史上、现实当中这样的人、事,多的是。想要到达这样的境界,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了。
上一篇:水倒进了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然后滋滋响,黑屏了,这电脑还有救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