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万物如何读懂《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要读懂《道德经》,一定会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不妨可以如此去入手:
第一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不断的反复的品读,才有可能领略其中蕴义。
第二个,不急不躁。读懂《道德经》,一定会是一个过程。正如孔子所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第三个,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读。而不是只站在人的角度去看。或者更多的去从“道”的角度去读《道德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贫道收藏了数以千计的道家书籍,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事在人为!
畏畏缩缩,不是男人!为君者!克己奉公,上宫父母,下戴儿孙,穷奇一身之力持家,故而称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是其他书,我们可以套用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
对《老子》,却不适用。
读懂《老子》,记住帛书《老子》第35章里的话就够了。老子说: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之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用今天的话说:我说的话是非常容易搞明白的,我要求的行为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却没有人搞明白,也没有人去行动啊。说话总有主题与核心,做事总有主次与先后。只有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子,才搞不明白我所说的。
知和行,是读了《老子》之后要做的两件事情。
我们所读过的书,要么以扩充我们的知识库为主,要么以指导我们的行为为主,很少有《老子》这样既要极大地扩充我们的知识库还要多方面指导我们的行为的。
知,就是明白《老子》都讲了些什么知识。
行,就是要把《老子》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落到实处。
《老子》易知。
《老子》并不难理解,不用掌握多少知识,也不用懂得多少高深的理论,就可以明白《老子》的内容。
读懂《老子》,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要求非常低。说得难听一点,只要认得《老子》的文字,就读得懂《老子》,“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因此,悟性太低根本不是我们读不懂《老子》的根本原因。
我们读不懂《老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把《老子》看得太深奥了。我们时时刻刻都把《老子》往最高深处放,用最高深的理论去解读它,自己把自己给搞糊涂了。
《老子》易行。
《老子》对我们的行为提出的那些具体要求,可以很轻松、容易就做到了。
我们却认为《老子》所提出的主张,根本就办不到。比如老子的政治理想,“小邦寡民”,说得简单,至今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变成现实。
以知促行。
读《老子》之后的第一步,只要搞懂老子要我们做什么就行了。
读《老子》是闻道,这点一说都清楚。
把《老子》的主张付诸实践是为道,这就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了。帛书《老子》第3章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的“为道”一词,我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是写错了,应该用“闻道”来代替。后来才知道,下士根本就没有分清楚闻道和为道,把闻道当为道。始于闻道,止于闻道,什么收获都没有,这就是下士的真实写照。
通过为道,就能够做到无为,帛书《老子》第11章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
能够做到无为,就是德者了,帛书《老子》第1章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以行促知。
成为德者之后,认知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获取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帛书《老子》第17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月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在对天下有了足够认识的基础上继续为道,成为一个道者,就具备认识道的能力。帛书《老子》60章说,“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因此,只知行合一,相互促进,才能既读懂了《老子》,又把《老子》的思想主张全部实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属于先秦散文的老子的《道徳经》,又名《老子》,是一本富有哲学内容的书,它是以民间谚语写成的韵文诗,全文五干多字。
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无法确考。据司马迁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后来他眼看周朝衰败,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去当隐士了。
道家的《道徳经》和儒家的的《论语》是战国时代最先出现的子书。《道徳经》是诗体的哲学笔记,比起《论语》来,它是纯粹哲学的、简约的、结构式的文字。
老子处于诸子哲学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的大辩论时代。因此,《道徳经》是用说明的方式,平铺直叙,而不是论辩的方式,反复驳难。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强盗。那末,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味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上一篇:爷爷奶奶带小孩说脏话,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