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来自于哪里?你是如何抑制攀比的心理?
自己的,心理,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来自于哪里?你是如何抑制攀比的心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来自于哪里?你是如何抑制攀比的心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人与人之的攀比心,是来自于心里壮态。有的人看不见别人比他【她】好,如果有超越他【她】的,他【她】的心里壮态就产生。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就产生心态问题。心态好一切都好,人的心里壮态不一样。攀比什么,是你的永远跑不了,赶都赶不走。不是你的,留都留不住。
人的生活就像一杯子白开水,你每天都在喝,不要羡慕别人喝的饮料有各种颜色,其实,未必有你的白开水解渴。人生不是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去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语
攀比,就像爱美之心一样,人皆有之。自幼到现在的价值观中,攀比二字无论怎么赋予它优秀的能量,都不能被安插到褒义词的一组之中。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攀比,它又是人类欲望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而抒发的这个“度”是否能拿捏恰当,对我们自身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用另一个角度看待攀比
攀比,在很多人眼中,它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可是,如果将这个词汇拆分开来,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一层递进关系的。
攀,在形容动作时,意指向上与超越。那么,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攀字是比喻我们向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高于自己的人进行仰望。
比,之所以说攀与比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是因为在仰望的同时,会看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欲望的抒发的多与少的量变。
最终,通过与对方比较的形式,无论在客观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都要进行高与低,上与下的博弈较量。
攀比的两面性——一面是深渊,一面是源泉
一、深渊
世间万物都是存在正反两面的,攀比也不例外。之所以称攀比的一个层面为“深渊”,其实是对高速发展下的社会诟病的一种诠释。而这种诟病往往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物质层面
现实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的攀比心理比比皆是,话里话外总是林林总总透着一股刺鼻的酸味。无可厚非,这种酸味通常是由物质欲望而导致的。
很显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可是当面对物质欲望时,一旦攀比之心显露出了贪婪的一面,无疑对个人来讲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深渊当中。
举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说明:
年轻人酷爱旅行,因为近些年的旅行意义逐渐变了味道,不再是以拓展眼界与放松心情为主要目的了。更多的掺杂了秀房车、秀单反、秀西餐、秀红酒、甚至秀定位。正是因为掺杂了以“秀”为主的物质元素,才使得本可以安静、浪漫、舒适的旅行变得五味杂陈。
反观来思考,每天忙完工作还要飞奔于幼儿园接孩子另一类人们,无疑这种秀与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一旦这种反差在内心拿捏不好,就容易踏入一脚现实,一脚深渊的境地。
2、精神层面
谈到攀比的精神层面,浮现眼前的是两种攀比方式:寄托型攀比与幸福型攀比。
寄托型的攀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父母身上,孩子的成绩高与低、兴趣的多与少、课外补习班的价格战,都成为了父母间的攀比谈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美好的期许是值得肯定的。可正是寄托型攀比的背后,家长忽略的事实却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因为,事实是:
兴趣是要被挖掘再去培养的,而不是别人的兴趣就能通过“拿来主义”强加给孩子的。
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重要的不是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兴趣进行专注培养。毕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通过广泛培养兴趣来获得成功的,而是专注个人擅长的领域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幸福型的攀比,经常出现在目光短浅的一类人身上。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驻足别人的生活对比自己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而自己又是如何卑微与痛苦。如此大的反差,并不会改变他们向幸福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看齐,而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鲜。
在工作中,往往普通员工只看到了经理与老板每个月的薪水与自己的差别,但并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承受的压力。
所以,在生活与工作中,这两类人正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们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视而不见的一面,才会导致自己陷入这种幸福型攀比的深渊当中。
二、源泉
前文提到,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递进关系的,只要可以拿捏欲望抒发的“度”,也就可以控制攀比心的方向。
将攀比心转换为一种压力
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看清两个事实:
第一,自身与优秀的人差距在哪?
第二,自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只要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攀比之心是普遍存在的。既然明白了“攀”是向优秀的人寻找差距,“比”是对自己的闪光点与别人长处的量化对比。那么,能明白这个事实,其实已经距离被攀比的人不远了。
明辨了差距,正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由于这种差距是需要耐心、时间、努力这些成本的付出,固然已经将其转换为了压力。所以,攀比心的“度”拿捏好,是一种优秀的潜质。
如何降低或避免攀比心?
1、低欲望生活
当我们明白攀比心的来源主要由于高欲望的表现时,那么降低攀比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欲望,慢慢转变自己对欲望的看法,逐渐走进低欲望生活。其中,可以表现为:
尽管自己的薪资没有经理那么高,可是相对于自由时间来讲,自身更是充裕很多,可以去做一些喜欢的副业,不仅满足了兴趣更能利用兴趣得到一些收入。
上一篇:在大型小区门口有两间128平的门面,做什么餐饮最好,万分感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