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老子,圣人,的人《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释文:
尚:崇尚,尊崇。
可欲:欲者,贪欲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乐色曰欲。
知:同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计谋私。智字在此为贬意。
无知:无智巧之心。
不尚贤,尚者,推崇也。贤者,世俗之贤,不是修道养德之圣贤。世俗之贤,辩口明文,弃道弄权。
做为人君不要任用世俗中那些口才好,文章写的好,缺少道德修养,玩弄权术之人。
不要给这样之人以高官重祿重权,这样人们就不会争名争权了。
人君不要喜欢那些金银、珠宝玉器,世之稀少之物,应当把玉弃于山,把珠捐于渊,物回归于自然。
这样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人们就不会为了私欲去盜取贵重之物。
人君要放弃那些使人产生欲望的声色,远离淫声美人。这样人心就不会产生邪淫和惑乱。
修道养德的圣人外可以治国,内可以治身,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上述讲圣人教人君如何治国,下面说圣人如何治身。
虚其心者,应以道治心,使心神清静,去掉欲望,去掉烦乱,心无妄念,凝神调息,入于虚无。
实其腹者,应抱道守德,安养五脏,使精气不下漏,充实于腹。
弱其志者,应柔和谦让,不弄权术,不处权位。
强其骨者,肾主骨也。当心志淡泊,除情去欲,阴精勿施,精气满足,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使人们回归先天本性,反朴归真,回归自然,淳朴无欲。
使人们无智巧之心,
使那些少数阴险之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按着这种无为的方法來治国,那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本章讲述了名、利、欲、知的问题,现代社会大多人往往过于追求这四样东西而适得其反。尚贤的结果是诱使人民追求名利而失了道德,也有徒有虚名者招摇撞骗,更有甚者欺世盗名,而且大多真贤者成名于乱世,和平盛世是没有问题需要贤人解决的。庄子也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实道理相同。所以现在反过来看看,刺激经济、刺激消费长期看来是好事情吗?我看未必,人心的丧乱更加可怕。
现在所提倡的小康出自于礼记,但被断章取义。除了温饱,还要“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作用也是虚其心弱其志。
老子也不要误解,老子里说的“心”、“志”并不是现在意义的心和志,而是讲过度的欲望和贪婪,其实这几点在美国社会反而更好的实现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只有戒掉过度的欲望和贪婪,才能从物质的欲望里解脱,从而提升至追求精神的层次。洛的需求理论其实老子早就说明白了,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脱离身体的束缚而精神成神,只有脱离了物质需求的欲望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会顺应自然,无违自然规律,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三章可以说是全书的缩影,是特别需要仔细研读的一个章节。所以,如何读懂它,是非常重要的。我将从五个要点来说明。先看一下原文,注意我在里面做了分段。
(第一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二段)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第三段)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分清本章的结构,把握其中心思想。
第一段,讲三个具体的跟价值导向有关的做法及效果。这是在政策措施方面的“无为”。
第二段,讲圣人自身的修为及相应的效果。这是统治者在自身上的“无为”。
第三段,是本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圣人实施无为之治,达到无不治的效果。
这一章里,老子论述了“无为”的理念及做法。并非无所作为的“无为”,是全书的核心议题。
二,弄清“不尚贤”的含义,体会老子的良苦用心。
1、不尚贤的含义。“贤”字,本义是多财,后引申为德才兼备。“不尚贤”,意思是不要过分地推崇、宣扬贤人,不特别给予超过其职分的优越名利和权力。否则,必然导致不良竞争,社会失序,以至混乱。
2、同时期的墨家就极力主张“尚贤”,是一种致乱的“有为”。墨家在《尚贤》里说:“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意思是,在国家政策体制层面要对少数贤者大力照顾和政策倾斜,权力上独断,待遇上重禄,荣誉上重爵。这在老子看来,简直就在做“损不足以奉有馀”的事!与“损有馀而补不足”的天道是背道而驰的!势必造成欲望驱动下的风气败坏和恶性竞争。民心因而生乱,社会就会不稳。这样的措施当然不可取。
3、貌似反智反贤的举措,却是包含着老子的良苦用心的。在老子的观念里,人是不分善恶的,只是在能力上是有差别而已!社会自然良性的发展,有赖于所有人各适其位,各司其职。不要因为笼络少数贤者的举措,而挑动广大人民的欲望,民心乱了之后,社会也跟着乱,当然是统治者不想看到的。慈心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对“善者”和“不善者”都是一样善待的。必要时,就以“损有馀而补不足”来救助“不善者”,不会出现能力低的人被遗弃的情况(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上一篇:在苏州有房,户口在老家,小孩有户口没出生证能在苏州上小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