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孩子,农村,父母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些年来,农村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这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一大痛点。谈到如何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分析其原因。
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
我是80年代出生的,当年的农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粮食不够吃,吃肉更是难得,小孩子们最盼望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服......父母总是教育我们:一定要跳出农门。
看着整 天“ 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父辈们,我心中暗下决心:农民子女只有读书才是出路!
就靠着这样的精神粮食,我终于走出了偏僻的农村,来到城里工作,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来,现在的农村,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得到极大 的改善。家长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每天都有可口的鸡鸭鱼肉可以选择,随时都能买新衣服穿。
物质上没有特别的需要,难道能很好地调动精神力量吗?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只有老弱病残还留守在农村,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家长一年才回家一次,甚至几年都不回家。
他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远在千里外的孩子交流,然后给他们寄一大堆想要的东西和足够的钱。
有吃有穿,还有money用,他们不需要奋斗,都可以享受这些物质,还谈什么学习呢?
三、隔代教育的弊端
在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代为监护,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这些老年人本身的文化素养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辅导和监督。
更严重的是, 无原则的溺爱现象特别严重,孩子想要什么,都会无条件满足。
疫情期间,我在农村呆了一段时间。发现农村的孩子大多都不出门,全都宅在家里。
问其原因,都是统一回答——玩手机、看电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根据以上情况,如何教育好农村不吃苦、不拼搏的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家长多陪伴
儿童时期,以及青少年的成长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重要的阶段。 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关怀,可能会导致心理上失衡——性格会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从而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尽可能地安排人手,陪同孩子关键时期的成长经历。“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这句话道出了父母儿女之间的角色扮演,任何时期都不能缺席。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
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方式,让他们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实施有效的监督 ,协助学校加强对孩子的严格管理。
三、吃苦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以,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干一些农活。比如,上午安排两个小时去除草,中途不得休息。或者制作计划,必须完成哪些农活,干完之后才可以回家。 从而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物质的来自不易,只有读书才是最轻松,最幸福的体验!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关注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陪伴他们的健康成长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光是农村的,城里的呢?再说了,谁规定的农村的孩子就必须得吃苦,得拼搏。冠上农村这俩字,格外让人反感。我觉得是人想干出点成绩,都得吃苦和拼搏。你要图安逸,那就好吃懒做吧,反正饿不死你。问问题的人,本身就有偏见,不可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的孩子都不大能吃苦,这个没有地域限制,更没有农村和城里之分。
以农村的70后群体为分界,前面的那些人经历了很多历史原因带来的生活上的贫穷困苦。
我们常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脚踏实地是那些年代的常态。
但是看现在,整个社会风气都变得浮躁了起来——眼高手低又急功近利。
就像鲁迅笔下所说:一代不如一代。
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必要的劳动教育。
70后以前的农村人,家里很多兄弟姐妹。而且从小都是一路吃着苦过来的。他们普遍受了很少的教育,十几岁开始就要从事劳动生产挣工分。
现在的年轻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矫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又多是给“鱼”,而不是“渔”,最重要的是,年老的父母们,似乎又习惯了代儿女吃苦。
而且因为政策原因,孩子少了,便真真的成了“心肝宝贝”。
就因为这样,现在出现了很多“啃老族”。
最现实的一个例子,像农村五十来岁的妇女,挑一担水很轻松,二三十岁正当年的年轻小伙子,都不一定有这个体力。
你看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年轻人如果跟农村父辈们站在太阳底下暴晒,最后中暑的一定是年轻人。
所以,首要的应该加强孩子在劳动教育上的力度。
没有身体上对于“苦”的彻底的生理体验,心理上便不会有深刻的对于“苦”的认识,这样又从哪里说拼搏呢?
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像现在科技方面的产业,塑造传播了太多“一夜暴富”的典型,让人对于财富上的态度带上了很多侥幸的认识。因此,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心浮气躁。
举个例子说,你看现在各种网红,跳跳舞,唱唱歌,卖弄各种风情。
日入几百,月入上万的宣传渐渐让人飘了。
年轻人很轻易的相信了暴富的神话,开始变的“不务正业”了起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更应该把握好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塑造。
身体上没受到过苦的训练在前,父母又代为吃苦在后,自身心理上又连飘带侥幸。这么下去,只会一代不如一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