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孩子,农村,父母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该让她(他)尝点“挫折”。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掌上明珠。含在口中怕化了,捧在手上怕伤着,养尊处优,经不起挫折。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她一出生就被几个成人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皇子、皇孙一样,经常身边伴随着一群“丫头”。娇生惯养,在她的人生旅途中,父母早已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经受不了风雨,遇到一点挫折就知道哭。
父母是时候改变教育方法了,要让孩子知道好钢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锻成,明白好刀要走切肤之痛的磨砺才能达到!让她尝点苦头,来一点挫折教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样你是城里出生的能吃苦耐劳,又有上进心的“乖”孩子喽?最气人的就是动不动就拿我们农村,农民炒作博眼球聪明人。你凭良心说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哪个能吃苦?哪个更有上进心?其实,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都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里的宝贝,普遍缺失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不能随便说农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因为农村的孩子也是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不是争对农村的孩子而是争对整个社会的孩子。如今社会最大的痛点就是让孩子拚命注重读书,升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充实了年青代而失去对道德素养、健康卫生、劳动实践、身体锻炼的培育培养教学,而造成孩子失去吃苦耐劳拼搏精神。希望我们的教育改变教学培养模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德智体美劳情地培养培育教学成长。人才优秀的要点就是德智体,而不是只认高分,没有一个健身强壮的人才不属于中华民族的需求和希望。没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不属于中华民族的真正优秀人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的孩子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这个说法有点偏激了,不过不能吃苦、没有拼搏精神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这也是我看到的特别痛心得现象,如何教育,我从几个方面探讨,希望农村的孩子越来越有出息。
1、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早期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吃苦耐劳,敢拼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早期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养家糊口主要靠农产品自给自足。做农活农民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田里。那时候的农村孩子,从小就要帮忙干农活,特别是在农忙时节,有时候还要帮忙烧好饭菜,中午挑到田里给父母吃,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以防天气变化错过耕作。长期的劳作练就了农村孩子吃苦耐劳,敢拼搏的特质。如今,大量农田荒芜,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大量的农民转型,农产品价格低,因此也就没那么多农活要做,农民清闲下来,孩子也就没那么多的农活可以做了。没有了各种锻炼,也就缺少了早期孩子们的那种素质。
2、补偿心里作祟。早期的农民真的是很辛苦,他们骨子里不愿让小孩遭受一样的罪。这种心里的存在,导致大量的农村孩子闲在家里看电视,没有机会到田间参与劳作。另外,因为农活没以前那么多,所以农民经常是中午赶回来给孩子煮饭,等一切都整理好了再继续干农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缺乏吃苦和拼搏精神了。曾几何时,煮饭烧菜、除草翻地、养鸡喂鸭是农村孩子的基本功,现在又有几个孩子被要求做这些农活呢?不是这些农活消失了,而是农民的心态变了,不愿让孩子干这些重活和脏活,也就让孩子失去了以往农村孩子具备的能力和特质。
3、大量农村人员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孩子。当前农产品价格很低,各种消费又很高,农民如果仅靠田间劳作收获的农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一家的生活开支。因此,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老家。大量的留守儿童,靠的是爷爷辈在照顾,他们普遍教育程度不高,除了保证温饱,其他方面均无法很好的教育引导。外出打工的父母定期寄钱回家,保证了孩子吃穿不愁,孩子大多处于放养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很容易养成诸多的不良习惯,更不用说吃苦和拼搏精神了。
以上是我对农村孩子不吃苦,没拼搏精神的几点分析。当然,农村仍然还是有大量的孩子非常优秀,只是这种比例越来越低了,这也是我痛心的原因。城市里也存在着大量孩子不能吃苦、没有拼搏精神,在此就不做论述了。
真心期待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越来越优秀,因为我也来自农村,我爱农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