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秦国,赵国,秦王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战争起因:韩国有一块地盘是上党险地,但是由于韩国国土被不断蚕食,上党已经和本土隔离了,变成了一块飞地。上党投降就赵国,韩国也情愿送给赵国。赵国上下有一些声音反对接纳上党,怕因此和秦国冲突。以赵括为代表的少壮派表示接纳与否,都和秦国难免一战。最后少壮派占了上风,接纳上党,秦国派兵示威,双方不断摩擦,形成战争。
三、战争经过:赵国派廉颇驻守上党,秦军来犯,廉颇失利后坚守不出,双方不断增兵,在此期间赵国把北方的军队也调来了,李牧驻守北方。此时,山东五国都作壁上观,秦赵两国陈兵百万对峙于上党三年之久。赵国并非农业大国,粮草捉襟见肘,秦国也开始难以维持。秦赵两国高层都意识到这是国运大战了,秦国白起诈病,秘密指挥。赵国派主战派赵括替换了廉颇,双方都想决战。赵括不知道对手是白起,轻敌冒进,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再赘述。
四、战争影响:此战,赵国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青壮年几乎被一扫而空,险些灭国,山东诸国联手援赵,但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力量能阻挡秦国了,秦国顺势在三代后统一了中国。
综上,在古时候,国家的实力在于人,大幅度的削弱敌国的有生力量,就是杀灭强壮年。如果白起把二十多万俘虏放回去,这仗就白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子兵法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行军打仗,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长达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以赵军40万被秦军坑杀为结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长平之战,是所有研究历史研究战争的人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此战进行一番评说。海宸明月认为,秦赵对垒,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水平、军士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赵军野战能力逊于秦军,早期赵军采取避战拖延战术——从战术上分析是正确的选择。但真正导致赵军战败的是赵国的综合国力不济,粮草保障出了大问题。而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粮草保障无法满足需求。40万降军没有饭吃,一旦再闹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从战略上分析,赵军作为守方,选择打持久战是上上策,且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从后方保障的距离上来说,这是有利于赵军的,并且赵军是本土守土作战,而秦军是远距离攻击作战,如果赵国的综合国力足够雄厚,就这么耗下去,秦军不战自退——且由于消耗巨大,此时如果有另外一个国家对秦国发起进攻,则秦国危在旦夕。因此,早期廉颇选择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实属必然。
两军相持,实际比拼的是双方的后勤能力。按理说,战场态势应是赵军以逸待劳,而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才对。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问题偏偏就出现在赵国的综合实力上,赵国后勤保障,只是在距离上略有优势,但在持续保障能力上,却又不明显的不足——战略上只能打持久战,但赵国却无法为持久战持续提供保障,赵国真难。而春秋战略时期的综合国力,实际上就是农业发展水平——自己产粮的能力。赵国的农业仍不及魏、齐、秦等国发达。一方面,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中主产地关中的土地质量被《禹贡》评为“上上”;而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贡》评为“中中”。这是赵国农业比之秦国的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将“耕战”确立为秦国国策,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了最高战略位置。但赵国并不如秦国一样重视农业,就连赵武灵王的变法,也未见涉及农业生产,所以后代文献称赵国“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国民的经商意识浓厚,《史记·货殖列传》就说,“齐、赵设智巧,仰机利”。说明当时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样一来,秦国的粮食储备远超赵国,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富十倍天下”。还有,自从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西南部)400里之地献给秦国,这一春秋霸主晋国起家之地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秦国可以从将大量粮食沿渭河、黄河、汾河通过水运(古代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从关中运到这里再转运前线,从河东向长平前线运输粮食,距离不足200公里,与邯郸到长平距离相当,而交通状况比起需要翻越太行山的赵国方面则要好得多。从这个数据去分析,实际上秦国的保障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距离上,都是占优的。打持久战,如果仅仅是秦赵对决,秦国的保障并没有处于下风,反而略占优势。但如果打得太久最后虽说拿下了赵国,秦国自己也消耗得差不多,不可能还有能力去攻打其他国家,因此,从战略上讲,秦国必须采取速决战。采用反间计,让赵国临阵换将,换下守而不战的廉颇,换上战而无守的赵括,也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
其实这也符合古今中外作战中,所有进攻的一方都希望能够速战速决,没有谁希望进攻的时候打成持久战。如是那样,干嘛要去进攻呢?主动进攻就是要挑软柿子捏,战斗越快结束越好。
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赵国败下阵来。在赵军垒壁的重要据点大粮山,相传廉颇在此唱筹量沙以迷惑秦军,已经反映了赵军前线粮食的匮乏。在本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的情况下,赵国被迫向富庶的齐国求援,“(齐)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无食,请粟于齐”。两国原本关系良好,前不久的前265年,齐师救赵,挫败秦军。但做出救赵决断的齐襄王次年去世后,齐王建年幼,其母君王后听政。从这时起,齐国彻底失去了威王、宣王时代的大国雄心,直到灭亡的几十年里都在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混日子战略,置身战国漩涡之外而求一时苟安,在赵国“百万之师折于外”的严重时刻,竟然见死不救。
国内乏粮,外援无望,赵国已经无法继续进行战争,前线赵军面临无粮而不战自溃的危险。所以,就赵国的军事抉择而言,国家经济状况无力支撑持久防御,撤退则很有可能不战自败,相反主动攻击或有一线胜机,即使战败也可与敌有生力量同归于尽,远胜不战自败。主动攻击突然变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