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秦国,赵国,秦王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在战斗中斩杀赵军二十余万人。而后又杀掉了赵国降卒,此举真的是出于他之心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毛主席曾经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战国时期,因战争而死的士兵大概有二百万人,而白起所杀的人就占二分之一。白起可以说是歼灭战鼻祖。事实上,白起是首次提出歼灭有生力量来削弱他国,而不是单纯靠攻城掠地。
长平一战是国力的对碰,两个国家都到了所能承受的极限。赵王换下廉颇固然有赵王不成熟的原因,更多的是赵国粮食供应不济,只想速战。而秦国这边并不比赵国好到哪里。四十万降卒一天得多少粮食,白起素来爱兵如子,他可能让自己士兵饿肚子吗?粮食一旦平均分配,吃不饱的降卒和秦军玩命,白起还能控制住局面吗?更何况白起是率先向秦王提出歼灭有生力量的将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起杀人,那真是迫不得已啊!秦王的谋士,名字叫范睢的那个,给秦王出了一个馊主意。说要攻人,只有攻人才能最终取胜。可能有朋友问了,什么叫攻人啊?说白了,就是杀人。以往打仗是不杀俘虏的,自从秦王听了这个馊主意,就开始杀俘虏了。
不过这个馊主意确实管用,最终真的让秦国统一了天下。这个馊主意可把白起害苦了,害的白起背上了屠夫的骂名。
白起很愤怒,可是没有办法!虽然将在外,君名有所不受。但是忤逆了秦王的意愿,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于是白起只能是,把俘虏给杀了。据说杀了赵国40万俘虏。这赵国也真是的,怎么能让秦国俘虏这么多人呢?
如果说山东六国,不让秦国俘虏这么多人,白起也就不会杀这么多人了。当然,两军交战时战死的除外。那个要算作正常死亡。举白旗投降了,还被杀掉,那就属于非正常死亡了。其实白起真心不想杀俘虏。
1.养不起
秦赵对峙长平长达4年,可以说国力都耗的差不多了。当时情况下,秦赵都遇到自然灾害,赵国更严重,因此,赵王才急于决战,最后导致失败。但是,对于秦国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连自己士兵都吃不饱。这一下多了40万张嘴,秦国当时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养不起的。
2.收不得。
当时还没有像后代王朝那样,打败了敌人然后收编他们。当时地域观念十分浓重。因此,当时打仗很少会收编对方军队,因为根本收不住。你今天收了,过几天都会逐步逃跑,逃回到自己的母国去了,而且如果接收了,其逃回去的时候,还会带着很多你的情报。 因此,全部收编不可能。更何况,这是40万人啊,当时秦国也就500万人,这一下怎么可能接收40万人呢?不但要给他们土地,而且还要随时防范其重新聚众谋反,因此,从经济价值来看是十分巨大的。
3.不能放。
当时情况下,列国纷争,国家实力完全取决于人口和土地,而男丁那更是势力的代表。因此,当时各国总是说自己带甲百万。而如果秦国将这40万人,原封不动的给赵国放回去,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回去的士兵仍旧是巨大的力量,要么成为劳动力,要么仍是士兵。因此,这样做的效果是,这长平之战就算是白打了,四年那就是空耗国力,吃饱了撑的,一旦赵国恢复生产又是强国,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 因此,养不起,收不了,不能放,最后只能杀了。而当时秦王和丞相范睢,却把这种留千古骂名的事全部推给了白起。白起屡次请示怎么处置,回复都是看着办。这不是很明显么?你自己杀吧!最后白起也因为此最后成了替罪羊,被逼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出自他自愿。
作为战神,白起很清楚秦国的处境。
除了尾大不掉的楚国,那时只有赵国有资格跟秦国争夺天下。
所以他出征的目的就是一举打垮赵国。
长平之战,在赵国猪皇帝的影响下,赵国几十万人就此投降。
如今你是白起, 你难道会放走这几十万人回去
不可能!
因为一旦几十万人重新拿起兵器,赵国又会成为秦国称霸的阻碍。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就抓俘虏,当奴隶啊!
这个也不现实,因为白起赢了之后,双方都是强弩之末,损失惨重。
秦国自己都够呛,还要维护赵国降卒的伙食,还要防止他们不叛乱。
唯一高效的的选择就是坑杀!
古代通讯技术低下,所以才有了那句兵败如山倒。
士气一失,几十万军队也会成为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能够坑杀几十万人,还让他们没有发生大规模反抗,可想而知白起的攻心战有多么凶猛,这是完全摧毁了敌方的斗志。
白起的做法其实跟毛主席当年打解放战争时有点像,有人失地,地必将复得。
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白起一战几乎杀光了赵国能够上战场的青壮,虽然只是一次会战,却牢牢奠定了赵国失败的格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长平之战的背景和影响。
一、国力对比:长平之战发生之前,秦国已经实行了二次变法,国力已是七国第一,武将有名将白起,文臣有名相范雎,秦昭王在宣太后故后,也逐渐具备了霸主气象。再来看看对手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变法以后,整军经武,卓见成效。赵惠文在朝时重用蔺相如,朝政清明。至赵孝成王期间,赵国已是山东第一强国,唯一能与秦国扳手腕的存在。且赵国海纳百川,山东六国的名士失势后大多投奔赵国,耳熟能详的就有乐毅父子、田单,本土名将有廉颇,朝中有平原君和蔺相如。虽然赵奢已故,李牧尚年轻,长平之战前后的赵国依然强大的令人发指,所以长平之战是两大强国的国运之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