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秦国,赵国,秦王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魏人范雎入秦为相,主张\"远交近攻\"的策略,先从距离最近的国家下手,个个击破,首先攻打魏国,紧接着进攻韩国,韩桓惠王十分惊恐,随即委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地求和,把上党献给了秦国,而此时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投靠了赵国。
赵国接收上党后,立即屯兵于此,秦国得到消息后随即派兵攻打上党,以上就是“长平之战”爆发的导火索。
战国七雄中,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当时属秦国军事力量排名第一,其次是赵国,也就赵国能与之抗衡。按照当时秦国既定方针,攻破韩、魏后,其实就算不以争夺战利品\"上党\"为借口,也还是会找其他借口出兵赵国。
大家都知道,最终是已秦国完胜告终,那么白起为何要坑杀“40万”俘虏?
与其说是白起自愿?还不如说是别无选择。
第一:王命难为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当时对于唯一有实力跟秦国对抗的“赵国”秦昭王出于战略考虑,必须消灭,正所谓王命难为,白起只能听从指挥。
第二:众将士一致认为必须歼灭,军心所向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法治国,论功行赏,由于长平之战打的异常惨烈,双方死伤无数,秦军的战功是以人头来记计算的,你杀的人越多军功就越大,受封也越多。将士们都杀红了眼,都想着多杀人头好回去邀功。
第三:从军事及政治角度必须歼灭,别无选择
当时双方投入的部队大约90多万,人数不相上下,战争进行的非常悲惨,当时秦相邦蔡泽这样形容这场战争:“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秦国如果不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一旦留给赵国喘息的机会,赵国再联合其余战败国随时可能会反扑,反秦联盟一旦形成相当于秦国之前的动作都会前功尽弃。所以从军事上要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从政治角度要对赵国及其他国家起到震慑作用。
第四:粮草短缺
40w战俘可不是小数目,一天得吃多少粮食,当时秦国连年征战,举国动员百姓也是苦不堪言,粮食已经是非常紧缺了,加上这一下子又多出了40w人,放又不能放,留又养不活,所以必须杀掉。
在今天的山西省晋城村落,有一座高大荒凉的土堆,当地从古至今一度流传: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打扫战场收集头颅,因头骨堆积成山,取名叫“白起台”。
最新的考古发现,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掘的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武器和钱币等,这一重大发现为考古学家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平之战,为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40w冤魂也为秦国统一之路铺上了一层垫脚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时期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是否出自他自愿?
这还用怀疑吗?这必然是上面的命令,且看分析!
战国时赵国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从而让一度差点陷入灭国的赵国成功起死回生,并且成为当时可以正面抗衡秦国的国家,而两国之间又是相邻,所以如果秦国想要攻打其他国家,那么必然要先解决掉赵国这个眼中刺。
两国之间虽然之间明面上都表示和平发育,但是暗地里的斗争一直不少,直到韩国将上党交给赵国,这才让两国撕掉伪装开始发动战争,最终赵国大败,四十万降卒被白起坑杀,酿成历史惨剧,但我认为这都是秦王的意思,无非是这三种原因:
将权大不过君权
纵观战国就会发现虽然篡位的例子有不少,但是作为武将最终篡位的例子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武将拥立某个皇室子弟,就算成功了也一直辅佐这个人,没有二心,所以可以可看出当时将军对于君王还是比较敬重的。
而白起虽然是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主将,但还是需要听命于秦王的差遣,白起权力虽大但对面可是大约有四十万的降卒,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肯定不会自作主张,而肯定是上方的授意才让白起如此做,毕竟在那时候君命大于天。
粮草供应不上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战,于是都纷纷投入自己最大的兵力加入其中,秦王因此还可以到乡镇之间许诺好处招募兵马,可见这场战斗的非同小可,而人口多也就意味着需要的粮草多,在那时候粮草代表着什么?代表的是胜负的关键。
而经过长时间的包围后虽然赵军投降了,但是秦军这边也没有多少粮食了,要知道秦军参战人数几乎快有五十万之多了,如果这时候再接受降卒,那秦国很有可能就让这些人给吃穷了,所以与其饿死还不如直接给个痛快的。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秦王是在后方管理后勤了,如果后勤说没粮食了,这言下之意不就是杀了降卒吗?
除去心腹大患
秦国忌惮赵国什么?自然是兵力跟自己相差不大且都在发展,而一旦接受了这些降卒,那么赵国那边肯定是会要回这些人的,用土地来换,而到了赵国这种地步其实土地少一点还是无所谓的,对于秦国也是多一点也无所谓。
但是那时候赵国都开口了,哪里有不退还的道理,就这样秦国得到了部分土地,而赵国依旧强大并且赵国君王在经历这次教训后肯定会励精图治,这样秦国就更不好对付赵国了,那干嘛还要放回去呢?直接坑杀虽然名声不好,但是白起占大头,何乐而不为呢?
而为何说是秦王做的决策呢,因为白起是什么?是一个将军,一个将军的作用就是领兵打仗,而以后的战略目标都是由上方定下的,既然白起不用管战略,那么为何还要坑杀降卒呢?当然是上面的命令。
结语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军都只不过是君王的一枚棋子而已,虽然历史上有将军篡位成功当上皇帝的,但是历史多少年?最终成功的又有几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军还都是听命于君王的。
当然也有例外的,这些不愿意听君王命令的大多都是已经心存谋反的,而纵观白起一生并未有任何谋反举动,这下你明白了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的最大支持,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