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孩二年级,总是粗心写错或看错,不是不会,多练有用吗?
孩子,粗心,问题小孩二年级,总是粗心写错或看错,不是不会,多练有用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习题:把成语补充完整。
作答:三顾茅庐(“茅”少撇;“庐”下写成卢)
错误分析:书写潦草不认真。
根源之3:做完题后检查环节缺失。表现在,做题或做作业之后,只求速度不问质量;只求完成,不求正确,缺乏认真检查,复核验算,造成实际上的“做完就好,对不对拉倒”。
比如:
习题:奶奶今年63岁,小芳今年7岁,问奶奶比小芳大多少岁?
作答:36-7=29(岁)
错因分析:把63看成36了,作业完成之后,没有检查复核,造成简单问题不得分。
根源之4:知识掌握不牢固。表现在,基本的文字、数字或者符号概念没有形成清晰的记忆,造成答错。
比如:
习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作答:李白
错因分析:对此诗作者记忆不牢固,须重新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根源之5:做题技能不熟练。表现在,题量不足,没有达到熟练程度,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
比如:
习题:计算一下一个月(30天)有多少小时?
作答:30×60=1800(小时)
错因分析:时间类题目计算量比较少,对1个月30天,1天为24小时的常识缺乏认知。
根源之6:家长缺乏纠正经验,“提醒多,不见效”。每次考试结束后,家长看到红叉丢分的考卷,往往怒不可遏,有的还在情急之下对孩子进行打骂。殊不知,正处在青春逆反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心理不稳定,面对家长的训斥,温和一点的低头不语,脾气糟糕的直接顶撞,解决不了问题,还伤害了亲子关系,真是得不偿失。
根源之7:年龄及学段特点容易造成“粗心马虎”。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阶段及学段特点分析看,一方面,孩子刚刚从以培养兴趣为主的一年级进入到以培养素质为主的二年级,学科知识难度陡增,知识负荷相对繁重,孩子很不适应,能够完成作业已经不易,出现错误则在所难免。从另一方面看,孩子在二年级正处在成长叛逆期,特殊的心理特质决定了,这个群体容易心理躁动,专注力不强,坐不住、静不下,需要老师、家长格外关爱,投入更大的耐心。
综上所述,孩子的粗心只是表面现象,要从检查复核、审题解意、规范做题、知识掌握、技能熟练以及家长辅导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找到病根儿,对症下药。
二、解决“粗心”病,家长要标本兼治,须从孩子的认知、技能、态度以及外部监督等多个角度入手,从改变孩子的行为流程开始,循序渐进,才能改正孩子的“粗心大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认为,人的习惯性行为不能根除,只能用另外一个习惯来代替。这就意味着,作为家长,必须着眼孩子的行为改变,建立新的习惯,才能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克服“粗心”的毛病。
为此,我给家长提3点建议:
建议1:多种形式提高孩子“自省自励”的意识,实现自动自发,主动纠错。
具体的措施有3项:
一是重新分类错题本。孩子的错题一定不能一股脑抄在一起,混为一谈,这样不方便记忆。要帮助孩子按照错题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每次考试前、做题后、复习中,都要重新看过、做过,以“不二过”的态度保证一次就正确。
错题本可以分为4类:
写错类:从题干中抄写或者计算中带错的错别字、数字、符号类,这类题记在一起。误解类:没有读懂题意,主观臆测造成误解题意,形成错题。费时类:一道题搞了很久,总算做出来了。费时的原因,常常是某个概念不清晰,被老师或者同学一点拨,一下子豁然开朗,看似一点就通,实则是基础不扎实,要通过知识清单的形式重复学习,汲取此类教训。因此,这类题也要放进错题本,方便复习。不会类。压根不会做,老师讲过,印象不清晰,先记下来,没事就看看。
二是参照鲁迅先生“刻个早字”提个醒的做法,在孩子的书籍、笔记本、铅笔盒上把“认真审题,检查2遍”写在封面上,每当月考、中考、期末考试前,进行自我提醒。
三是平时加大习题练习量,以量代质,提高做题效率,建立“一次就正确”的“手感”,加深自我认知。
建议:2:提高孩子“自我检错”能力。要从做题流程上环环把关,防止出错。建议家长采取“精细”4步法进行训练:
第1步: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源。每次开始学习,都要让孩子静心收意,最好设个闹钟,建立作业时间,就象考试一样,有了时间压力,孩子会更加专注,就容易避免粗心大意。孩子学习期间,建议关掉手机、电视,拿开游戏机、小玩具,去除可能影响孩子专注度的干扰源,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快速完成,然后再休息娱乐,这样能够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步:逐字审题不少于2遍。开始做题时,孩子要放慢速度,用铅笔一个字一个字“点”着读题,对关键词要在下面划上横线。一遍读下来知意,再读一遍知题,让自己完全理解题干的信息,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都能看到,这样就不会出现“看错数字、漏掉条件”等低级失误,保证从一开始就能把题目理解透彻。
第3步:做题步骤写完整,过程书写要规范。做题时,每一题都要写出完整步骤,不要嫌麻烦,就当是磨性子。哪怕是在草稿上写,不用交,也要认真写,以此督促孩子形成规范的解题习惯。把解题过程清晰地写出来,方便将来检查、验算,也能保证卷面清楚。家长不用担心时间不够,只要平时答题熟练,时间是绰绰有余的。
第4步:做题步步检查,完成2次验算。每一次解题的过程中,只要步骤完成,都要进行核对,提高思维的严密度,同时,在步步检查的基础上,每当题目做完,先行验算核对一次;等到作业全部做完,再检查验算一遍,长此以往,形成固定做题程序,就会避免很多因为数字、符号在过程中的错漏造成错题。
建议3:提高家长“辅助纠错”能力。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在成长中要经历3个叛逆期,分别是2-3岁、7-9岁、14-18岁。这其中,7-9岁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上二、三年级时期,家长在这个时候跟孩子的交流,要改一改过去孩子幼儿园时期的表达方式,要变命令为商量,多用“激将法”,少用“强制式”,这样容易与孩子达成共识。
在操作上,要从3个方面切入:
一是要督促孩子分类更新错题本。严格按照4类错题标准进行时时更新,并定期巩固。
二是要跟孩子协商出一个时间表,建立闹钟提醒制。建议从早晨起床开始,把晨练、洗漱、早点、晨读、上课、午餐、午休、下午课、眼睛保健操、放学回家、课外班、晚餐、作业、复习预习、晚读等一一列出,时时提醒,并分类打钩积分,进行积分奖惩,逐步实现孩子生物钟固化。这样有利于孩子生活规律,做事条理性强。
在学习中,要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做对”上,不要放在“做完”上。如果粗心出错,要以“错1答5”为惩罚;如果全部正确,可以积分奖励,正向强化,让孩子迅速进入正轨。
上一篇:听说大熊猫最爱吃苹果,是真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