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孩子,父母,自己的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很希望现在的家长,能够做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自己长大,遇到问题,遇到障碍,让他自己试着处理,试着解决,这样,在解决处理各种问题时,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也会明辨是非,判断真假,分清善恶,形成良好的三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什么也不管是不对的,但管得太细,也不恰当。容易让孩子形成以下不好的习惯,从而影响他健康成长:
1.凡事依赖的习惯;
因为父母管得很细,孩子在生活中几乎不用操心,时间长了,他也就不操心了。在他的头脑中,已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反正有父母,我什么也不用想,不用做,需要什么,就找父母要!这样的孩子干什么都需要父母在身边,已经养成了严重依赖父母的毛病。一旦某一天父母不在身边,他就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2.丧失了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替孩子想了、做了,孩子不需要想,不需要做。时间长了,一旦需要他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思考,该如何去做。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连整理床铺、洗衣服、打饭等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沒有,最终无法呆下去,退学了!这样的孩子又能指望他将来做什么呢?
3.对孩子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的孩子,往往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娇气,不能吃苦;怯懦,缺乏勇气。换句话来说就是:凡亊不愿意努力,只想着坐享其成;凡事不敢创新,只怕出现错误。在当今社会,如果缺乏实干和巧干,他还能做成什么呢?恐怕是废人一个了!
基于上述,诚恳地希望天下父母:该放手时要放手!
作为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帮助他,指导他,提醒他,但千万不敢代替他!纵容他!迁就他!
温室里的花朵是不会成为栋梁之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天龙八部》里有一个人物——游坦之,如果说游坦之,有人不熟悉,那就说庄聚贤,也就是阿紫口中的铁丑。对阿紫一见钟情,阿紫眼睛伤了,更是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眼睛,最后陪着阿紫和乔峰一起跳下了悬崖。
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个词——温室里的花朵——游坦之就是一个温室里的花朵。我就以游坦之的例子,来谈谈题主的问题。
游坦之看着父亲自杀,只能在远处哀嚎,为什么,因为没有能力。如果游坦之学到了父亲的功夫,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不敌,至少还可以和父亲联手,共同进退,即使死,也无憾。
1、家长什么事情都做了,孩子还能学到什么呢?就如同游坦之的父亲游驹,以为自己可以保护孩子一生,结果自己死后,游坦之的生活就成了悲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了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感觉和行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以自我为中心,即唯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化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可以抽象化思维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需要靠自己来感知世界。
第一阶段的孩子要学会“客体永恒性”(即孩子渐渐明白物品消失并不是不存在了)
第二阶段的孩子要逐渐掌握“物体守恒”概念(即物体无论心态如何变化,质量是不会变的。举个例子,两杯同样多的水,一个用长杯子,一个用宽杯子。孩子要明白其实一样多。)
第三阶段的孩子缺乏抽象思维,需要多进行事实性和技能性的训练;
第四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在大脑自行推算答案,有了更加抽象的思维,换句话说,这一阶段的孩子,自主性很强。
说得简单点,生活中,家长都帮着孩子去安排了,孩子就没有训练的机会,自然缺乏独立和明辨的能力。这些能力,本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由自主或家长刻意安排下得以锻炼的结果。
2、家长都安排了,孩子岂不是安枕无忧,是否除了学习,就不需要再思考了?如果游坦之不是游手好闲,即便不学武功,至少该有些智慧——自己能力不足,可以像康敏一样,学会借刀杀人——差点杀死段正淳。
如果家长事无巨细,全都安排妥当,孩子只管学习,会怎样?我孩子读书的时候,就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小衣食无忧,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安排,他只管学习。终于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本该是值得庆幸,但孩子上大学住校之后,不知道热了脱衣服,冷了加衣服,更不知道怎么搭配衣服,常常生病,家长经常两地飞,苦不堪言。
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学习为人处世、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但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孩子总是犯错,这本身就是在学习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呢?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的事情抢着做,爸爸的事情不要做。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的事情不要做,儿歌这么教的——其实,主要是爸爸的事情相对比较危险,也比较繁重,孩子要量力而行。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都只是孩子的辅助者,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喧宾夺主。
2、遇到问题,和孩子一起分析,找解决办法
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问题,比如简单的——买菜算账的问题;复杂的——孩子间吵架后应如何处理?如果实在找不到问题,看电视也有问题啊——比如电视人物中,某个人物伤心,是因为什么,该怎么才能不上心?
3、帮助孩子多维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择优实施
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要和孩子一起想出更多的办法。比如孩子想要买一个玩具,但是家长钱不够或者认为没必要买,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1、不买玩具;2、可以买玩具,但需要隔段时间买;3、自己靠劳动赚钱买玩具;4、回家找爸爸拿钱买。想出办法之后,再和孩子一一排除,看哪个方法更切合实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