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孩子,父母,自己的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你什么都替他做替他想,养成了孩子依赖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 应该是孩子平时这方面的锻炼比较少 所以能力比较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将以专业、科学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一个人心智的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所谓家长的“不管”,是家长的智慧“闭嘴与收手”,相信孩子,为孩子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自由,让孩子与事物产生更多连接,从而丰盈孩子的生活体验,心智得以发展。而父母“无微不至的管“,是父母直接切断了孩子与事物的连接与感知,导致孩子基本的生活常识与能力缺失。本质上是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表现。根源在于父母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缺乏了解。
关于何为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来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家庭教育呢?相信很多家长会这样回答,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是的,这是我接触过得99%的家长这样回答。我想说,这样的回答,过于片面。问题再引申,为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什么?如何做一位合格的父母?我想,我们普遍的家长的都没有科学的认识与共识。
其次,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是家长的自我教育,是家长的有效示范与科学引领。
1.家庭教育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泰斗陈鹤琴认为,养鸡、养蜂、养牛、养猪,都需要有专门的技能,而我们做父母更应该有专门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家长”是一门专业的活。我们多数人在做家长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只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边摸索、边学习。这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2.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效示范与科学引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正言、正行、正念,做好自己。孩子是通过模仿学习的。一个正常的孩子,任何时候都在模仿。家长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处事习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这就要求家长做好榜样,有效示范。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他的孩子脾气也不会好。而一个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孩子通常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在日常具体情境中,要随时做好示范,科学引导孩子。孩子还是孩子,日常会有很多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这是应该的。我们家长在面对孩子制造的小麻烦、小状况时,因为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判断孩子当下呈现的状态是怎样的,又因为自己既有的养育经验,一直用错误的方式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成长契机。孩子小的时候,会哭闹,耍小脾气,缠着父母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当我们把这些看作孩子发起的亲密互动时,就能够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亲密感需求,为孩子的成长做到有效示范。避免用“你这么大了,应该自己做了”、“妈妈觉得宝宝可以做到”这类控制型、说教的话语,更要避免对孩子的指责、打骂。说教、打骂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亲密关系,导致孩子缺失安全感,变得自卑、内向、不善言谈、胆小等。而当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孩子的行为,用积极、开心的状态参与到孩子当下的活动当中,用孩子的心态跟孩子一起互动。这就是做到了面对具体情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做到有效示范。
关于生命的发展需求。
我们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而惊喜,同时也为孩子的“熊事件”而苦恼。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发展状态和需求,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1.生命与生俱来就具有积极向上的生长力量。
卢梭说的“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积极向上的生长力量”。孩子一切言行的背后驱使力都是向上的、向善的、向好的。不管我们理解与否,孩子永远是值得我们信任的。
2.生命需要足够的成长空间与自由。
太多家长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担心孩子犯错,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第一反应是不能、有危险、不应该。这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是站在家长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实际是约束、防范、控制孩子,不符合生命的发展需要自由和空间的属性。
一方面,这种约束,制约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导致孩子走向不敢主动探索的另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这种约束、控制会导致孩子的反抗,人为地制造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不利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构建,也不利于育人家庭环境的形成。
比如孩子在厨房拿着刀想切东西,妈妈看到就着急了,害怕孩子因为危险的刀伤害到自己,就开始大声说:“你这孩子,怎么去厨房玩刀呀?多危险啊,赶 快放下,快出来!多危险啊!”这里,妈妈就不了解孩子拿刀切东西是对厨房的好奇,是想给妈妈做饭的美好想法,是自我成长过程中勤奋的状态体现。妈妈粗暴地阻止孩子,打断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妈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玩刀会伤害自己”, 然后采取了粗暴的制止行为。
这种行为,会造成孩子对刀的恐惧,乃至对厨房的排斥,甚至以后都不愿进厨房了;而此时假如冲突激烈一些,妈妈去抢刀,不小心划伤了孩子的手,妈妈会说:“你看,我果然没说错吧,划到手了吧!”甚至还有更严重的,会顺势说:“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听话,你看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一个正常的、微乎其微的场景,在不专业的妈妈眼里成了可以无限放大的“教育”机会,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教育”都是负面的、错误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2.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领与推动。
孩子是孩子。孩子是孩子,孩子确实跟我们成人不一样,懂的没有成人多,做的也没有成人好,孩子需要全方位地依赖于成人才能生存下去,并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成人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给孩子创造安全、自由的成长环境。在安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外部感觉系统与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内部感觉系统,自动自发地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里不停歇地全息模仿学习,全息吸收。而我们家长就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家长要给我们的孩子做好榜样与示范。另外,对孩子不懂的地方,家长要适时地进行引领。要注意采取科学的行为,规避说教、责骂等错误行为。说教、打骂不但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还会制造新的问题,并且影响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