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孩子,父母,自己的父母管孩子越仔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越差,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德国在培养孩子这方面能力时是这样做的,比如:父母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个体,给他们空间,让孩子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在孩子一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牛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的年长和能力的增长,就引导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
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到外面参加劳动赚钱。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宁愿自己辛苦点,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小的孩子,都五不例外地背上自己的小书包,里面装的是自己的用品。
美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单的木工,粉刷房间,到外面参加义务劳动等。
爸爸妈妈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不仅是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也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因此,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
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爸爸妈妈的督促和管理。要让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所以父母不能单用讲道理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要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孩子多参加劳动,特别是一些服务型的劳动。
父母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爸爸妈妈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如果爸爸妈妈们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赖等不良的品质。
3.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并学会利用好零碎的时间,教育好孩子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使其从小就懂得时间是短暂且宝贵的。还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珍惜时间,节约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4.父母要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活的自理能力。
5.父母学会放手。
很多父母都知道越俎代庖的坏处,但就是没有那个耐性,在孩子动作稍微慢些自己就等不及,心想着我自己来还快些,所以,容不得孩子的“拖拉”。所以,父母要做的是敢于放手,做好引导和纠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的确,当父母事无巨细地管控孩子时,孩子的各种能力,无论是独立生活的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决定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父母认为对孩子好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实质是剥夺了孩子能力锻炼的机会,从而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
积极心理学有个理论分支称为“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有与生来俱来的三个基本需求,这种需求与年龄、种族无关,是跨文化跨种族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这三个基本需求是: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自主感:自主感是指人的行为是自发的,所做的事情是得到自己认可和支持的。自主感来自于自我的控制,产生自主动机,而它的对立面则是感受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或压力,称之为受控动机,也就是外部动机。
胜任感:这是一种对能力的需要,体验到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效率、有能力,从而获得掌控感。这种胜任感不仅表示我们能胜任某事,还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正在增长。
归属感: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彼此关心的需要,感到被他人爱与爱他人,使人感受到归属感。
当家长事无巨细地管孩子,孩子的自主感就无法满足,孩子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他是受控与他人而行动,也不需要对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因为缺少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都被父母或爷爷奶奶包办了,孩子也缺少了锻炼能力的机会。
根据我对2个幼儿园的30名大班孩子进行的“入学心理成熟度测评”的追踪研究,其中有一个发现是:认知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背后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这些孩子表现出比同龄孩子幼稚,生活自理能力差,视知觉、听知觉、知觉的转换能力相对较弱。
不要以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学习、就是各种艺术、体育技能,以为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学习成绩和各种技能。
事实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提高,是满足孩子胜任感的重要需求。当生活中的自主感和胜任感满足了,会对孩子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信心和责任感都会增强。
最后,赠送一条黄金法则:绝不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以上来自,致力于发掘孩子优势,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用游戏与儿童对话,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教育与咨询的草莓老师【草莓老师如是说】
进一步探讨可以留言,也可以私信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安家》,房四井的妈妈重男轻女,从四井这个女儿出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关心过,就关心自己的小儿子,女儿就和一个提款机似的,儿子买房找女儿要钱付首付,儿子还房贷的钱也让女儿出,总之,在她妈妈眼里女儿的钱就应该给儿子花,最后,女儿成长的很快,儿子却觉得自己没出息,自己没姐姐就不行了。虽然这是剧情,但是剧本来源与生活。同样在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四口之家,儿子女儿爸爸妈妈,爸爸常年在外赚钱所以无暇顾及家里的琐事,而妈妈则在家看孩子,辅导孩子功课。在妈妈的眼里,儿子虽然是老大,但是内心总是很偏袒,也许她自己也说不上来为啥,凡跟儿子有关的事情,自己总是很上心,女儿则就不同了,穿衣服都是哥哥替换下来的。转眼间哥哥上了初中,结实了一些不好好学习的小伙伴,开始抽烟了,不好好学习,本来成绩还是不错的,结果开始抄其他同学的作业。这下妈妈气坏了,一晚上伤心难过的没睡着。但是哥哥似乎体会不到妈妈的伤心,依旧我行我素。转眼间,妹妹要考初中了,竟然考了全校第一,妈妈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从来没有关注到的女儿,学习竟然还不错,也许女儿如此努力也是为了能够得到妈妈的肯定吧。时间转瞬即逝,很多年过去了,哥哥上了个不知名的中专,毕业后,回到老家工作了,但是妈妈对哥哥的偏爱似乎从来没有减轻过,哥哥工作态度不认真,不是被领导炒鱿鱼了,就是自己不想待了,结果换了一份工作又一份工作,妈妈又托人给找工作,哥哥没去几天就又离职了,而妹妹呢,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由于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肯定。也许有的时候,妈妈会想,为什么同样一个家庭,孩子的差别就这么大的,殊不知,是自己的过分溺爱让孩子成长的空间变的小了,孩子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根本不会担心后果,也不会想的如何去解决,因为他认为,家长会帮他解决的。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依赖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