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的话后来实现了吗?有何依据?
刘备,荆州,益州《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的话后来实现了吗?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刘备死后没几年,诸葛亮就七次出川伐魏,但结果都失败了。所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在西川屯兵百万,从荆州出发,从而统一天下的梦想 便永远也实现不了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上蜀国只有一个州,魏国有十二个州,而且魏国占了养马之地,而蜀国就只有四川盆地。结果诸葛丞相北伐时,根据魏国史书,魏国需要调动4至6个州的兵力才能与之抗衡。而北宋拥有上亿人口,越南不过一蛮荒之地,居然能够越南屠城十几万,还被迫承认越南独立。结果因为宋朝对文人好,文人就鼓吹宋朝战斗力,还认为宋朝缺马。蜀汉就不缺马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搞清楚《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刘备说了什么:申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说了什么:成霸业。从结果来看,我认为是实现了。
首先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联吴抗曹的局面大体初现,其次,先祖旌旗所指,孤军定蜀已经成了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高光事迹,定军山一役,更是直接封神,武乡侯七擒孟获便是对古代少数民族安抚政策款和政策。此时刘备集团对于曹操集团便有了军事上的优势权,横跨荆益两地:以荆州之兵以向苑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机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以下为分界线…
有两个问题:《隆中对》前提是“待天下有变”,可关羽攻打襄樊时,正是刘备刚刚收复西川,需要的是养精蓄锐,所以说时机不成熟,其次忽略了邦交关系,需要做的是远交近攻。最后被东吴捅了刀子,腹背受敌,兵败而死。世上再无荆州之兵以向苑洛。纵观历史,盟友如无耻东吴者,亘古罕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在接受刘备的三顾之情时,面试时直接提出了震古烁今的“隆中对”。针对当时汉末形势,及刘备的处境分析后提出的此篇文章。该谈话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稳住脚跟。
2、占据荆州。
3、联合孙吴。
4、夺取益州。
5、稳定诸戎。
6、安抚南夷。
7、完成北伐。
在整套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刘备就已经没能按照诸葛亮提出的设想进行了落实。其中最为重要的的借刘表年老体衰,与让位于刘备时,他退缩了。造成了后来借荆州于孙吴。这就给双方的联合埋下了不安定的因子。也造成了诸葛亮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大计是一项空想战略。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失败。当然,关羽败走麦城而被杀,只是加速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无法执行罢了。同时,关羽之死,荆州被夺,还造成张飞被刺等事件,激发了刘备受当年三人结义时的誓言之心理束缚。激怒之余,举兵东进,结果还损失了全部兵力与战略物质之下,连老将黄忠等将领都丢掉性命,唯一得到的就是完成他们三兄弟最初结义的誓言。因此,《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罢都被人们认为:推崇忠义之书。到此为止,诸葛亮的“隆中对”整套战略规划已经泡汤了。至于后来平南战役、安抚诸戎与北伐等都是诸葛亮表示回报刘备的“三顾”之情(这在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有着详尽的说明),执行三足鼎立中的西蜀政权的自保而已。
但在整套战略的落实过程中,诸葛亮也犯有不可弥补的过错。
首先是未能说服刘备和平接受荆州之管辖权。因为刘表在病危之际,有召见刘备洽谈荆州政权移交的问题过程中,曾提出让刘备管辖。造成了后来的“借荆州”之实,是不应该的。
其次是过于依赖联吴之计。在赤壁之战发生前后,诸葛亮是直接参与孙刘联军的各项战略规划者。他深知孙吴联合只是一时之计,而且自己一方未能受孙吴上下重视,甚至被认为借他们之力抗击曹操的,大有引祸给他们之心态。攻下荆州却成了暂借,是不敢得罪孙吴的表现。乃至于自己攻下的荆南四郡也失去了。其实,刘备表面上不接受刘表的建议,内心是接受的。只是没能找到说服当地豪强势力如蔡氏等的办法,就如之前接受徐州牧一样。因此,刘备才会被人斥责为:“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其三是授命关羽试探性地北伐,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部署,犯了孤立无援之忌。加上关羽“傲上”与好于贬低对手之秉性,面对两面作战时,荆州丢失是肯定的。据我母亲当年讲“《三国演义》之故事”过程中,每提及此时说:若此时诸葛亮派上黄忠、严颜等将领前往汉中配合魏延做出进攻关中的军事准备(不一定进行进攻)。再不行,诸葛亮本人也可以不定时地前往汉中分开办公,以统领部队,加强此地部队的训练、领导与指挥,促进曹魏的心理恐慌。并相机出兵;抽调川中一些偏将如王平、李恢等到上庸、房陵加强刘封军事力量,伺机驰援荆州北伐部队(上庸出兵可袭击襄阳及其南下州郡,也可北上陕南呼应汉中北伐部队),并相机进行必要的此地的建设与管理。当然刘备、诸葛亮没有乘占据上庸之际,对那里原有地方势力进行整编与调整,也是一大失误之所在;留马超与马岱、李严、蒋琬、費诗等将领帮刘备驻守成都,以防南蛮(条件成熟即可收复南蛮,甚至西羌诸地)。继续进行恢复性生产,并执行总体战略的调度与指挥;张飞驻守阆中(最好让李严前去辅助),西进以援成都,东出可援关羽和上庸。必要时,还可取代刘封为上庸主将;再让赵云(也只有赵云得到关羽认可,且赵云原本在荆州时是统辖水军将领)率李恢、黄权一部分等得力的川中将领前往荆州辅助关羽,不但荆州军前加强了得力人手,后方也有赵云这个统领水军将领防守孙吴,就更好了。因为让赵云前出荆州驻防,实际上就是把防孙吴的关隘前推到荆州前线,大有一箭双雕之策。就是后来看到关羽北伐不利的情况下,西蜀、汉中与荆州境内也完全可以有序地发展经济,以充实府库,以待时变。其实,就在刘备亲率部队入川不久,孙吴就召回孙夫人后,原定的“东联孙吴”的计划就已经破局了,但暗地里取而代之的计策是“攻曹防吴”。同时,以“成都为中心,用汉中、上庸与荆州三地为前锋”沿汉水,秦岭沿线摆下一个大型的“长蛇”阵,在当时应该是可行的。可是,诸葛亮等没有就此部署呀。这可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及遥相呼应的绝佳阵势,也是等待天下有变的自强阵势,实在令人遗憾哟!另一个方面,西蜀政权若当时进行了如此布局,就是天下尚未之变的话,他们也可以整顿社会治安,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挖掘与招聘人才。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此阵势一旦摆开,不要说天下名仕必然竞相涌向他们而来,就是孙吴也会自动靠向他们,相机从合肥方向协助北伐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