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鼓励孩子面对困难?
孩子,困难,自己的如何鼓励孩子面对困难?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后来,我儿子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名!”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意的笑容。
他的故事很有道理。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们就很需要这种心态,应该从小学会乐观地、潇洒地面对人生,将来肯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爸爸妈妈说出的“太好了”三个字,为什么对孩子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因为这三个字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巨大的信任,激励着孩子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样就调动了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叫“先接受现实,再改变现实”。有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一生中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打败,他总会有办法站起来,再重新开始,总是会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不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定了决心勒紧裤头开始减肥,但是每当上午11:00时,下午3点一刻左右,总会有一双特别有诱惑力的魔爪,夹带着零食,向你伸来。尤其到了夜深人静,肚子里仿佛花果山的猴子猴孙开派对似的,吵闹个不停,直到你把各种零食拿出来,喂饱了他们,它们才肯罢休。于是你感叹道:减肥的道路——我实在是太难了。很多人认为吃零食会发胖,也会这么做:
误区一:饿了,我忍—忍—忍,到下一顿再吃吧?
很多童鞋都自认为自己“守得住繁华,也耐得住饥饿”,可是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嘴巴说不要,可当我们食欲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欠缺的状态,忍到了下一顿,我们的生理欲望会集中爆发出来,填补之前的空缺,于是到正餐阶段,我们的胃口大开,从而影响了之前的减肥的阶段性战果。一吃又回到解放前。
还有一些童鞋觉得,“饿了,我马上睡觉呗,在梦里什么吃的都有”,可是饥饿会导致我们失眠,甚至诱发胃肠道的健康风险。有句谚语“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就是说,身体肠胃,过饿,过饱,我们的睡眠都会不踏实。
误区二:饿了,喝水管饱,我喝一大杯水吧。
很多减肥的童鞋觉得,饿了,喝大杯水,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其实不然也。喝水只能暂时性的缓解饥饿感,让胃有饱腹感,但是胃里仍然是空的,这样做是非常伤胃的,而且,喝大量的水会加速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需要能量的提供,反而会越喝越饿。
误区三:饿了,听说水果热量低,就多吃点水果吧。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是我们平时重要的营养来源。但是隐藏在甜蜜水果背后,还有各种“糖”,“糖”与食物的热量值息息相关。这边通过饮食控制了热量,那边却通过水果补充回来了,水果越甜,热量越容易超标。最后,对于我们之前的减肥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不同的体重基数和个人的饥饿程度,在保持总热量恒定的情况下,可以在三餐之外,安排2-3次的零食加餐。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少吃多餐。少吃多餐,把能量摄入分散到全天,少吃以避免每顿摄入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多餐避免饥饿感带来的进食欲望,从而既不饥饿又不长肉。同时利用两餐之间空挡,还可以补充营养缺失;吃点东西能够更好的补充体力和精力,工作效率也能更有效。
营养加餐与正餐之间至少相隔两小时左右,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是好选择。这种食物饱腹感强、热量低,但量不宜过多,热量控制在150千卡左右为宜,以不影响正餐食欲和食量为原则。千万别选蛋糕、曲奇饼干等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作为加餐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讲一个真实的事情,御猫老师一位好友中年得子,父母都是年薪百万,他们孩子(以下简称A)从小就在“精英教育”培养下长大。从小浸润于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还有一般家庭孩子没接触过的特色教育中,而且都是托关系砸钱找的最好的老师。可以说,A是公认的被父母严格管理的“健康成长”。
前年A参加央视某档益智类节目录制,我和孩子父母坐在观众席,观看A作为小选手站在舞台上积极抢答问题。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一幕发生了——
因为连续三次在抢答问题的时候,主持人判定是别的小选手先举手抢答成功,而一直没有让A发言。结果A直接原地“崩溃”。在台上大哭大闹,就像从未受过如此“奇耻大辱”一般,愤怒地哭泣、嚎叫着,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委屈的宝宝。主持人、其他小选手、A的父母轮番上台劝慰,根本没用,孩子情绪崩坏到根本没法完整说出一句话,整台节目都没法录了。
A的父母恐怕直到这一刻才意识到,精心教养那么多年、以为在各方面都碾压同龄人的孩子,竟然在性格上有如此缺陷。
困难教育的误区
我们总说,人生无外乎先甜后苦,或是先苦后甜。你我从小让孩子泡在蜜罐里,长大后自然有人给他苦头吃。
正如学生攻克一个个难题才会进步,人在逆境中才能真正成长。逐渐意识到这些的中国家长,有人开始把“困难”作为一个教育内容,甚至衍生出一个专有名词叫“苦难教育”。
推崇“苦难教育”的家长们,刻意营造一个“苦难”的环境,或者强迫孩子到一个贫穷、落后、或是管教异常严苛的地方去生活,藉此来“磨炼”孩子。
这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刻意制造出来的“苦难”,孩子们既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和改变它,又不能运用智慧巧妙的绕过它,只能被动受着。而且说到底,这些“困难”都是假的,时间一到自然解除。这样的“苦难教育”,只能让孩子学会“隐忍、逃避苦恼、挨过日子就好了”,甚至对“故意让我受苦”的父母产生怨恨。
还有的孩子,真的在这样的“苦难”中垮掉了。
而我们真正的本意,是教会孩子积极面对、克服困难。
“度”才是最难的问题。
什么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又到底是什么在“伤害”孩子呢?
恰恰是家长给予的优越感,造就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我总是和家长们强调,不要去给孩子灌输“你是最棒的,你是最独一无二的,你是最好的,你永远是第一”等等超优越感的思想。孩子无法分辨这些话里有多少是父母的希冀,有多少是事实,他们会全盘接受。即便他真的是第一,骄傲的第一终将在趾高气昂中失败,谦虚的第一才会继续前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