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保险公司真的缺人吗?
保险公司,招人,业绩保险公司真的缺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没有经济食粮就给你精神食粮......
因此,保险公司招聘代理人是个十分划算的手段,0成本,高回报;
如果你是股东,你肯定喜闻乐见。
3、保险代理人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个体,我们大部分老百姓工作都是为了“名”、“利”二字。
难道一个保险从业者是为了“中国保险业崛起而奋斗?”
当然不是,保险代理人的所作所为皆是由于制度所导向的。
保险代理人的KPI来自于两面,【业绩】与【增员】。
业绩是必然的,毕竟保险代理人属于业务性质团队,销售是第一任务;
增员则是来自于两方动机:
1、赚更多的钱
人头拉多了,你就是主任、你就是经理、你就是总监,人头越多钱越多,钱越多你就越牛逼,不管你是怎么拉人头进来的,能拉人头就是好家伙。
比起自己单干,薪酬主要来自销售保险产品获得的佣金,卖出多少产品,保险公司就给多少提成。而团队模式的计薪办法,自下而上层层提成的“金字塔”模式,除了享受新人辅导奖、育成奖、主管津贴,还可以从新人首年佣金中提成10%—26%,此外他还可拿到团队保费收入14%—18%的月度管理奖。这不算多,中资公司的增才奖、增员奖多达十几项......
2、实现虚荣心。
保险销售因为门槛较低,多数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绝大部分保险销售学历偏低。
因此他们在从事保险行业前都处在“郁郁不得志”的阶段。
所以一旦有些成就,便容易膨胀,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荣誉,保险公司也深谙其道,不断搞各种“荣誉盛典”
穿套礼服以为自己是明星;
手拿鲜花以为自己是公主;
登上舞台以为自己是人生赢家......
有了点业绩就想拉几个人进来晋升主任,有几个人就想当经理,当了经理又想当总监,能让自己不断晋升的方法就是不断拉人头。
不要先看人的虚荣心,有时候为了保住这种虚荣,不少代理人自己私下掏钱买了几十张保单,俗
称“自杀单”,这种荣誉的背后都是血和汗。
————————
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保险公司不停招人这也是一个正常市场行为。
国家支持
公司乐见
个人愿意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本来这个帖想先抑后扬,结果发现扬不起来;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呀......
不过话说回来,代理人对保险观念普及的功用不可磨灭,如果没有保险代理人,如今中国的保险市场也不会走到世界第二的体量。
只是保险代理人依旧在解决“买不买”保险,一个经验用了20年;
保险公司不停招人是希望用粗犷的方式占领市场,获取高利润;
但是如今时代已变,老百姓已经逐渐从“买不买保险”的问题转变为“怎么买保险更好\"的问题。
但是如今时代已变,老百姓已经逐渐从“买不买保险”的问题转变为“怎么买保险更好\"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结论:
保险公司并非缺人,而是在追求利润,对于商业公司来说,追求利润其实是正当行为,只是保险公司比较特殊,因为其通过招募人员的行为可以扩大企业利润!
生活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先举一个本人的其他行业亲身经历:曾经在美国企业特百惠求职,一共五轮面试,还包括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夹杂了大量的产品信息和企业背景。
面试之前我对该企业的产品只是听过名字,但是没用过产品,面试之后的结果——我通过了面试,并没有去入职(有了自认为更好的选择),但是我对特百惠的产品有了很高的认同感,就是觉得他们的产品比一般的要好。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因为通过成为员工的过程,公司给你时间和资料,让你更了解它的光辉面。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保险公司大量招业务员其实是培养普通人的品牌认同感,扩大知名度。
————————前方高能————————
保险公司一直招人,一直可以培养品牌认同感,这些人也有当客户的权利,这些无可厚非。
但是保险公司并不像其他行业,有无责任底薪。保险公司给的是有责任底薪。什么意思呢?
只有出单,做出一定量的业绩,才能获得相应的“底薪”其实对于客户来说,无非相当于打折买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相当于以“补贴”的形式获得了一个客户群体。
但是!
保险是一种逆人性的产品,并不像贷款一样,先给钱先爽,尽管知道要还高息也要贷。保险是先付出保费,自己能不能获得赔付、什么时候获得都不确定,所以需要充分的风险意识才会购买这种产品。
保险公司一开始对于招聘进来的业务员进行风险意识唤醒,结果就是很正常的每一名新员工都觉得自己和家人买一份保险。这样,每一名新人就会裂变出几张单子。
问题的关键:
保险公司除了唤醒风险意识,还会加强自己公司的品牌意识,让新员工们产生深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觉得只有这一家的产品是从客户角度出发,是真正好的产品。
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培养这些员工风险意识,戳中痛点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家的产品,并希望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复制这种方法。
每一位被“戳痛”的员工都会深度认可,并传递这种价值观——风险理念+解决方案。
而这些人的解决方案永远只有一种——该公司宣导的某产品。
殊不知,市场上产品千差万别,需求因人而异,但是保险公司只给员工们一两种武器,就让他们去面对各种敌人(需求),而这些员工们偏偏也会认为自己是出于好意,只有拥有风险意识+购买自己推荐的产品才能脱离风险的“苦海”,回头是岸。
至此,保险公司与新员工们双剑合璧,价值观合一。员工(大部分)彻底丧失了产品辨别能力,一味推荐该公司宣导的产品,丢掉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在【基本法】的业绩要求下,逐渐丧失了销售逻辑(比如各种逼单技巧)
但是员工们自我认为是在与公司一起,“拯救”那些没有风险意识的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能会强行上价值——保险在这时可能也变了味道。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保险公司通过源源不断的新员工们,不断增加销售额。
利润Or升职?
过去这种招人模式之所以好使,是因为卖一个人一份保险很难,但是把这个人招聘成业务员之后,卖他和他家人的保险就容易的多。
后来这种模式也变了味:
因为大体上人力规模与业绩规模是同比例上涨,而是是前者决定后者。所以很多保险公司对下边分支机构的考核任务就变成了对人力的要求——甚至有些人不出业绩也没有关系。
上一篇:你觉得哪些情感是美好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