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刘备,茅庐,自己的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倒是与刘备一来二去的相处过程中,刘备逐渐看到了诸葛亮出类拔萃另外的一面。这是人与人相处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萌生了想要诸葛亮来辅佐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诸葛亮却退缩了。这个退缩是有理由的,与诸葛亮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有关系。诸葛亮从小多灾多难,七八岁的时候父母亲早死,跟着自己的叔父颠沛流离,看尽人间战乱带来的家破人亡、生死无常,一直到成年以后才得以稳定下来。叔父死后带着弟弟一起定居在襄阳城边上。
这样的人生经历导致诸葛亮在面对刘被邀请的时候。顾虑太多完全是情理之中。一方面考虑刘备是不是真心的赏识自己的才华,另外一方面,最终答应刘备出山,实在是盛情难却。虽然相关的史料记载非常少,但是这并不是否定一个现象真实性的依据。相反,有史料记载也不一定完全都是真实的,所以根据人物的童年经历、他的家庭、他受过的教育等等,综合的来考量,我觉得会更加的客观,更加的接近于事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即是招贤也是应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招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招贤,刘备为了成就一番伟业,需要有大贤之人辅佐,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求贤若渴,所以才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是招贤,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季汉后主刘禅在跟相父诸葛亮交谈的过程中提到,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为“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为水,刘备为鱼。再者,诸葛亮与刘备的相聚不是偶然的一时兴起、一拍即合的,当时天下诸侯割据,诸如袁绍,袁术,曹孟德等有实力的人物,刘备当时是寄人篱下,三顾茅庐之前他们就有过诸葛亮安排的在茶馆以棋会友,但未露面的考核吧,也是通过这个先前的不见面的了解以及诸葛亮对当下人物的分析,让诸葛亮选择了当时最为贫穷的刘备。因为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也是汉献帝之叔,皇室宗亲,刘备本人也是礼贤下士、以德服人,也具有知人善任的本领,综合起来这个人就是仁德为怀。所以结合他们俩的诸多因素,他们俩就是即是招贤也是应聘,鱼水相依的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在我看来你说是招贤还是应聘这不重要,因为我感觉吧两者皆有,也可以是两者皆无。在乱世中,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不妨把三顾茅庐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刘备、诸葛亮他们的相遇当成是一种缘分。正所谓缘分让他们相遇嘛。我来讲讲二人的这段“孽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