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刘备,茅庐,自己的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势力大增,无论是军队还是粮草几乎碾压当世所有的诸侯。趁着兵强马壮,干翻了刘备这个上任没有多长时间的十八路诸侯刘备,刘备难过啊,恰逢此时,曹操为了得到刘备的军师徐庶,谎称徐母有病,骗其会当时的都城许昌。
二.徐庶自知这是个阴谋,但为了自己的老母,实在没有办法。面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不忍心看没有一个贤才能帮他。徐庶走之前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隐居的孔明先生,此人的才能是我的数倍,有了他足以让你得到天下。正是徐庶的话,才成就了这段“姻缘”,才有了刘玄德后来的三顾茅庐。
三.刘备带着自己的桃源结义兄弟来到卧龙岗后,恰逢孔明先生出游了,书童不知先生什么时候回来。由此可见,诸葛亮好像一个仙风道骨的居士,有点世外高人的感觉。第二次刘备去了亦然无果,但好歹留下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可不就是一封“情书”吗。当然也为下次见面打好了基础。第三次去,正好过年,我认为诸葛亮应该是算到刘备会去,自然就在家中等候,毕竟孔明先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次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让兄弟三人在外等候,但你说诸葛亮是真的在睡觉吗,这是不是在考验刘备,无从而知。
四.双方互相作揖之后,才开始高谈阔论。刘备告诉孔明,自己想平定天下,想要得到先生的帮助。诸葛亮深知他的用意,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提出得到西川可成就大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的由来,刘备顿然大悟,敬佩之致。
五.二人的结合不仅有主观因素,还有客观因素。刘备毕竟是汉朝的皇叔,诸葛亮深知辅佐他自然是振兴汉室。刘备为人坦荡,颇有大义。跟了他,自然不会受委屈。诸葛亮毕竟一身雄才大志,必须要有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刘备是最佳人选,出身是汉室的血统,民间不会有太多微词。二人惺惺相惜,诸葛亮得到了用武之地,刘备死后,诸葛亮扔至死不渝,仍想着恢复汉室,平定中原为己任。后世在其成名作《出师表》中看到了他的赤胆忠心。他们二人从开始的无论是招贤还是应聘,到后来变成的不就是“爱情”吗,这冥冥之中二人缘分就表现了出来。
诸葛亮刘备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招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是故事中的“老板”,而诸葛亮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总经理”。试想一下刘备发出招贤榜:招聘军师一名,男性,年龄25-40岁,月俸XX,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通晓阴阳之能,熟知兵法布阵,擅长奇门遁甲,能辅佐扫平诸侯,兴复汉室。如果是这样,请问诸葛亮会来应聘吗?诸葛亮会觉得兴复汉室是你的事,其他诸侯又跟我没仇,我在隆中过的好好的,自己的才华凭什么要被你所用?就算要用我,为什么要我去应聘,而不是你来找我?可是我们绝大多数对于高管的招聘就是这样,招不到合适人选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此种招聘模式对于招募一般的员工还行,对于高管,显然缺乏了一些东西。
此种招聘模式对于高管来说缺乏的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企业文化的感召。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靠百万年薪来维系,那么诸葛亮早就跑了,因为不管是曹操、孙权,还是刘表,他们的条件都比当时的刘备好。对于刘备来说,他能请到诸葛亮,关键他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诚心求贤。自从徐庶回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心里想的只有一句话,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当从司马徽口中得知卧龙在隆中时,便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成员三次登门拜访,即使关羽、张飞心存不满,仍一心前往,其诚意着实让人感动。
第二,礼数到位。刘备三次登门,都非常有礼,尤其是第三次登门的时候,诸葛亮在午休,刘备并未打扰,而是告知家丁暂勿禀报,自己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睡醒。刘备此举给足了诸葛亮面子,也给诸葛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第三,登门的目的。这是三步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刘备至始至终都没说自己如何如何,而是说明了此次拜访的目的在于“天下苍生”、“申大义”、“求赐教”。当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的回应是“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这时刘备的一句“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彻底打动了诸葛亮,从此这两人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天下苍生”。假如刘备说先生不出山,我该怎么办啊,诸葛亮心里都觉得好笑,三分天下的规划都告诉你了,你做不到是你的事,跟我无关。
聪明的人都知道,百万年薪的背后,一定是巨大的经营和管理压力,与其做不好被炒,不如不去碰这个烫手的山芋还对自己有利一些。酒店的经营业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产物。有时天时、地利对酒店有利,总经理及高管团队水平差一些,酒店也能有比较好的业绩,相反,天时、地利不利于酒店发展,即便总经理及高管团队水平再高,可能也不能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业绩。值得警惕的是,前者常常被误认为是人的功劳,而后者,业主常常将业绩不佳归咎于人,因此业主头脑要清醒。
中国人常常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中国,诸葛亮太多了,可惜刘备太少了,而“三顾茅庐”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仅有这一次,这才值得我们好好的去体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