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刘备,茅庐,自己的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我认为应该是诸葛亮化主动为被动的应聘和刘备上门式求贤的结合。
先说应聘,诸葛亮本身是反感这种方式的,当年徐庶向刘备走马荐诸葛,怕孔明不答应,专门去他家叮嘱一番,诸葛亮怼他一句“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下之意,对这种被献来献去的应聘方式很不以为然。
但如果就此说诸葛亮安心归隐,则大错特错,若是安心做个“躬耕于南阳\"的农夫,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又怎能拿出国家地图,纵论天下三分呢?
所以说,诸葛亮就是蛰伏,就是在等一个机会。曹魏集团和东吴集团已经人才济济,唯独刘备到处依附,惶惶如丧家之犬,缺少一个智囊管家,但是主动找上门,得来的容易,就不会被珍惜,也显得不值钱,想应聘也得化主动去求职为被求,才名传出去,专等人来聘,历史上玩这套把戏的大才也多了,比如姜子牙,也不主动上门应聘,而是在渭水河畔,水面以上直钩无饵钓鱼,专等周文王来请。
再说招贤,历史上盖招贤馆,颁求贤令的领导可不少,到处依附的刘备更是求贤若渴,但以他三顾茅庐时的综合实力,大概真不好招,所以一听徐庶推荐诸葛亮,立刻马不停蹄地上门求贤去了,想贴个招贤令,就有贤才主动上门,还不太容易,刘备除了仁义的名声外,其它方面还真达不到足以让贤才主动应聘的标准。
综上所述,三顾茅庐,更像是诸葛亮化主动为被动的“钓鱼式应聘\"和刘备上门式求贤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所以,三顾茅庐指的是招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深三国迷,来回答下题主这个问题。三顾茅庐,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然后刘备去邀请了诸葛亮三次,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但真实的情况呢,究竟是招贤还是应聘,笔者认为兼而有之。
首先,招贤说。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作为一部正史,这里就很明显的记录了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也就是刘备主动招贤。再根据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记载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更是有力的证明了招贤说。
其次,应聘说。为何会有此说法呢,因为根据《魏略》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当时刘备屯兵樊城,曹操刚统一河北,诸葛亮知道曹操下一步就是要进攻荆州,于是主动去找刘备献计,展示了一波才能,然后刘备认为诸葛亮有大才,以上客礼之。
笔者认为,是诸葛亮先应聘,然后是刘备招贤,二者兼而有之。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记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说明诸葛亮是有野心的人。他没有去投奔曹操、孙权,其实就是在等刘备,他又怎么可能把希望寄托于徐庶的推荐上。所以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找了刘备,并且展示了才能,但没有留下辅佐刘备,因为此时他还不知道刘备的爱才之心。后面再经过徐庶推荐,刘备也见识过诸葛亮的才能,才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是是三国时期的一段佳话。被传诵至今,但也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自己去拜见刘备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况且,把它称为应聘。那么三顾茅庐则算是刘备招贤纳士。
据考证,《三国志》之外的其他历史资料,并没有提到过三顾茅庐的记载。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史料,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当中,没有任何人提到过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被称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事迹,在三国时期竟然无人提起,因此,才有了更多的人对次表示怀疑。
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相关记载,我们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认识。甚至于诸葛亮还给刘备提过很多的建议,但是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并没有引起刘备的重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诸葛亮还比较年轻。诸葛亮师出无名刘备对他也不了解,所以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因此如何从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转变到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很难想象之间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相关的史料没有记载。缺少了中间这个态度转变等我过程看上去好像有些矛盾。与三国时期郭嘉初见曹操时的情况相比较。显得三顾茅庐的故事更加不可靠。
郭嘉与曹操初次见面一番天下大势的分析之后。只听见曹操感慨说:“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甚至有人怀疑《出师表》也是杜撰的,所以三顾茅庐就更加不可信了。
诸葛亮和刘备刚认识的时候。接触较少,互相不了解,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看得很重,甚至不放在眼里。当时的刘备在恢复汉室的伟大目标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里有很多的计谋面对困惑不已的刘备给出一两个计谋,并不能算是诸葛亮想要在刘备的下面做官谋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