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良知,道德,思想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人说,我最喜欢吃豆腐了,豆腐是我的命。等去人家作客的时候,人家既上了豆腐又上了肉。旁人见他歪着嘴,光吃肉不吃豆腐,好奇地问道,你不是最喜欢吃豆腐,豆腐是你的命吗?他说我看见肉,连命都不要了!
所谓“”知”,就是人家都知道你最喜欢吃豆腐。所谓“行”,就是你一定要多吃豆腐,即便把豆腐吃光了也没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你说话要算话,光吃豆腐不吃肉,以后大家就信任你,再不会撇嘴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是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先生的著名认识论。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而提出,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到底是先知后行还是知性是一回事,古今差异极大,争论不休。我倒是觉得所有争论都是来自于对“知”的定义有差异而引起的。一些学家把知认定为一个人内心固有的良知善念,另一些学家把知定义为更宽泛一些的认识感觉甚至后天学识
当代学人继承发扬了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理念,很多大学都把“知行合一”立为了校训,意在鼓励学子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把“知”的概念扩大为所有的人文和科技理论了,知行合一也就更好理解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例子能够解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一些人遇见老人摔倒而不出手相扶,却说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屁道理撇清自己,实际上没有这些屁道理他们也一样是旁观者。
知在行先的生活例子也不少,人们常常骂那些不遵守社会秩序的人缺家教、没文化,其实就是说他们没有修身养性,没有培养好自己的道德,有了好的道德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古人的思想学为今用,勉励后人长进就足够了,不在一个含义平台上争论徒劳无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把利刃,如果不能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就不能把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发挥出来。
人们一直将知行合一分开来解释,知识和实践,懂的知识之后要去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知识和实践是不可分离的。这句话不错,实践出真知是硬道理。但是却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意义。
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无所谓“不可分离”的。只有两枚硬币或者两个东西,才有分离和不可分离的强调必要。知行本就是一体,真正的知自然包括行,真正的行也是自然包括知的。
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你心里觉得它十分的可爱,那便是知了;当你心中起了一念喜欢,那便是行了。《传习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就是行了”,可见,知行本为一体。
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就是知行合一,但是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起心动念。如果你没有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展现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知就是空洞浅薄的;如果你没有给自己的存在和世界对自己的认同赋予意义,那么你的行就是迷茫懵懂的。
举个例子,如果只知道狗狗很可爱,但是你从未见到一只狗,那么你的知就是空洞的。如果看到一朵花十分好看,想要占有就去把它摘下来,断送了它的生命,不懂得爱就是要保护爱惜,那这样你的行就是迷惘的。
所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想让我们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内心力量,做一个存天理有品质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一些说法:某某企业的文化是什么,这个总结得好,那个如何如何。用文字来描述一个企业的文化,勉强说是“知”,那么“行”就是我们看到这个企业的员工,以文字表述的内容为标准或依据而行事。事实上,单纯的一方面是不存在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知行合一。
我的理解,没有行动的知,不是真知。不知而行,也只是活着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即认识事物的道理
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
是密不可分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
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
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
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
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