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观课议课,才能促进课堂质量提高?
教师,课堂,老师如何观课议课,才能促进课堂质量提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观课议课,才能促进课堂质量提高?
1.听课围绕一个主题去听课
2.带着问题去听课
3.看教师教学设计,教学主线,教学策略,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最真实的课堂才能反应最真实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公开课都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并不一定具有代表作。应该要多进入学生的真实课堂,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以次才能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问题!!
个人对观课议课的一点点认识:
必须明确观课议课的目的 通过有效评课,让我们老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发现其中的不足,促进教学智慧的生发和积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评课一定要贯彻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陈大伟教授提出:“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再孤独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可见通过有效评课,可以使教师四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强。 为此在评课议课我们要做到:在评课目标上,要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展示评课者自己的身份和水平,或夸夸其谈一些不切合教师实际的东西。在评课内容上,要以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商讨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为重点。在评课方式上,要立足于帮助,而不是局限于评;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建立双向、多向评课过程,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在评课氛围上,要强化专业研究精神,使评课在民主、平等、和谐、求真、务实的气氛中开展,形成诚挚坦言、互议互学、互相激励、互相信任的氛围。 总之,有效评课时教师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体现。教师应该把所授的每一节课当成自己成长、发展、研究的过程,应把每一次的评课作为学习、思辨、领悟的过程。可以这样讲,教师在讲台讲课时操作、实践,台下的评课时反思、提升,只有在实践后思考,在总结后改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技艺,提升教育品质 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评课重在评价和甄别,评课老师的评点的内容也主要是褒贬和称赞。说好话得多,提出问题的少。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观课评课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教育家叶澜称评课为“捉虫”----捉教育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之虫。有了问题之后,通过大家的讨论研究,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使每位教师的教学技艺得以提高,教育品质得以提升。
三、怎样观课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不论哪种观课,都是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利弊得失,改进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一)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既可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唯唯诺诺“小媳妇心态”,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实现真实的倾听和切磋。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