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冰窖,冰块,硝石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有十二月,令斩冰。”这里提到的“凌人”,就是周王任命的专门掌管取冰、藏冰与用冰事务的官员。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正月(正岁),在凌人监管下,“冰者”(奴隶)被带往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凿取冰块。当时,凌人还有数量不小的属下,包括下士2人、府2人、吏2人、胥8人、徒80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周代以后,各朝都有专职“掌冰”的官员,分别是“凌室长”、“凌室侯”、“冰井使”等;北宋甚至专门设置“藏冰署”,后改为“冰井务”。而采冰所役使的对象,西周是冰者,唐代则由专门的“采冰户”负责。宋代采冰,则是“役兵”。
夏日炎热,冰的用途广、用量大。国家藏冰常常不足,慢慢地就会出现私家藏冰的“冰商”。据宋人所作《迷楼记》,宫中“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隋炀帝)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唐摭言》中也曾载:“昔蒯(洛阳西南)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这说明唐代也能在市场上买到冰。不过,《云仙杂记》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说明除了达官贵人,一般人无法享用。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
冰商要想收藏冰雪,得有自己的冰窖。早在唐代,商业性的民间冰窖就形成了一个“特种经营”的行业。据记载,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打动普通老百姓),因此能够“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这说明当时经营冰雪生意的商家完全是民间背景,无论谁需要用冰,都可以到市场上买到。到了宋代,民间冰雪经营业十分发达。《东京梦华录》载:“(六月)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到了清代,冰窖可分为3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其中民窖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到了晚清,由于夏季卖冰获利颇丰,每百斤冰价可达5两银子,有的商人又开始对府窖进行“承包”经营。再后来由于国库入不敷出,官窖纷纷转为“公私合营”或干脆改为民办了。
此时在南方的宁波,甬江两岸和沿海地区,冰厂林立,季节性从事天然冰贮藏、挑运的当地农民数以万计。也带动了贩冰行业,成为冰贩的活跃场所。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新碑头帮有冰鲜船60余艘……甬江沿岸常有冰厂80余座,容量2.6万余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他们是储存去年的冰,来年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炎热的夏天能够消暑解渴,会有人在头年冬天就开始准备。
冬天里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一般是靠井水和地窖来制冷和保鲜的,现在像我们农村有的地方还是这样,吃不完的菜,像白菜,红薯这些都会放到地窖里面,等到没什么菜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吃,也有用坛子装好放在井里面,吃的健康又安全,还省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冰库,一般古代富贵人家都会造有冰库,夏天的新鲜水果用冰镇一下吃着就很舒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能够生产制冷设备;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在冬季采集自然冰块,存放在宽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阴凉地方,外复以皮棉织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壳、柴草、草帘子等,形成保温层,可以保存冰块至夏日使用。
如无宽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条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温层要加大厚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