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冰窖,冰块,硝石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除此之外古代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独特保鲜食物的办法,比如他们虽然挖不了特别深的冰窖,但是一口水井在底部的温度就会低很多,所以他们把食物放到井底吃的时候再捞上来,也是有不错的口感的。
所以虽然古时候的冰镇饮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到,但不同的人群阶级都有不同的食物保鲜方法,这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冰在现代社会之种种用途,在中国古代无不齐备。古人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从冰的储藏、销售到使用,无不殚精竭虑。为此还发展出一整套用冰的管理制度和礼仪制度,其心思之缜密、规模之庞大,令后人叹为观止。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现代人坐在空调房内,常常感叹古人如何度暑消夏。其实,今人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古时不仅没有温室效应,气候宜人,而且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夏天享受到天然冰块带来的清凉。
冰库与冰器
我国古代储藏冰块的做法究竟始于何时,现在还不能定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三月》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颁冰”,即分配冰块。而夏历(农历)三月的中原大地已是春末,此时的冰一般只能是储藏的冰。《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的藏冰习俗。
那么,古人将冰藏在什么地方呢?古书中记载的冰库类型可谓众多:凌阴、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
迄今,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冰库,是1976-1977年间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凌阴遗址。此外,河南、河北等地都曾经发现过战国时期的冰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记载的挖井藏冰的事更多,规模也更大。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的句子。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10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高八丈……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八丈深以上,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冰库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越前朝。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共设冰窖18座,藏冰20.57万块,每块冰的大小为1.5立方尺,重约80公斤。以最大的正阳门外的冰窖来推测,1座冰窖就可藏冰30000块,其体积至少在3600立方米以上,约相当于现代一幢5层4单元的住宅楼。
冰库规模如此之大,自然必须有专门的盛冰器具才能取出使用。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冰鉴。由于从凌阴中取冰比较麻烦,所以一次会取比较多的冰,放置在冰鉴中,然后用小器皿装盛食物放在冰中。
此外在皇宫中还要置冰祛暑。如今在故宫陈列品中还有一种古代“冰冷空调”供游人参观。这种器具木质,是一个方形的槽子里面有金属镶裹。下端有个孔,用来排泄融冰。这种冰箱主要功能不为食品保鲜,而是用来吸热以降低室温。它大约可容冰1立方米,吸热功效很好。
另外还有一种“冰箱”,是供御膳房使用的。就是在容冰器具中做一个内胆,胆被冰包围,胆内食品可经久保鲜而不发霉。乾隆帝曾作诗云:“广厦无烦署,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方法。此外,宫中膳房常备冰镇水果一种是木制内镶锡片的冰箱,中置抽屉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尽冰块融化时,可放水重新置冰再贮水果。
冰用与冰礼
古人煞费苦心地藏存冰块,其用途自然广泛。早在春秋时代,《庄子》就曾载:叶公子高问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说明古人常于盛夏之时直接饮用冰水以解暑热。此外古人还利用冰来配制冰冻食物,不仅藏存熟食、饮料等,也用冰藏存水果,以使其鲜美如初。
其时降温祛暑的方法也很简单,即“用鉴盛冰,室一鉴以御温气、蝇纳。”《左传·襄公21年》载,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古人还用冰镇来帮助新鲜食品长途运输。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三千里路到长安用的是“冰船”,这是世界上早期的“冷藏船”。
但也有人肆意挥霍。《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他们又“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同时,古人还用冰来治病。《本草纲目》对冰的性味和医疗作用有专门的说明:“气味甘冷无毒。主治:去热烦,熨人乳石发热肿,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擅中,良,亦解烧酒毒。”李时珍还引用了这样一个病例:宋徽宗赵佶食冰过量,脾胃患病,久治无效。有医生进献“大理中丸”,此药宋徽宗已服用多次,未见其效。该医解释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于是用冰煎药,徽宗服食之后果然痊愈。《本草纲目》还记载,热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
在古人看来,夏日用冰是逆天时的,因此对冰的使用有专门的仪式。《诗经·豳风·七月》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古人“献羔祭韭”的对象并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这是在启冰时举行的一种礼仪,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
由于夏冰难得,就成为君王笼络臣下的方法。《周礼》规定:“夏颁冰”,通过颁冰礼仪,冰块成为“礼”中的一部分,冰块成为最高统治者和部分大臣的特权,通过“礼”,进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
史载,农历二月开冰之后,君王自可随时取用,然而未及颁赐臣下。到农历四月后,暑气渐盛,遂由管理藏冰之官员将冰分赐臣下以御暑热。凡享有禄位的命夫命妇以及老疾者,均可得到朝廷赐冰。
冰官与冰商
古代皇家用冰规模庞大,而且事务繁杂,因此需要专人管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