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都说诸葛亮,曹操厉害,为什么最后统一国家的却是司马懿?
司马懿,司马,天下都说诸葛亮,曹操厉害,为什么最后统一国家的却是司马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最后统一三国的是司马家族的司马炎而非司马懿。
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史称西晋,他也是西晋第一个皇帝。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蜀国统一三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纵使诸葛亮天纵之才,本身硬实力摆在那,维持住蜀国就已经很艰难了更别提统一三国。
那么为何曹操没能统一三国呢?
1、疑心太重
曹操生性多疑狡诈,对人对事都不会报以真心,所以他用人猜忌,有很多非常好的人才,比如石涛,毛玠,他不信任他们,反而杀了他们,这也导致很多人才归到孙、刘帐下,为统一带来阻力。
2、孙家的强大
孙家盘踞在江东几十年。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且人才济济。曹操是北方人,不熟水性,十几万大军被阻隔在江北。根本不敢下水,就算最后曹操倾力打下孙家,那也会让自己元气大伤,反而让蜀国渔翁得利。
3、不想这么快统一
要知道曹操至死都未曾称帝,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曹操时期的很多谋士武将其实还是终于汉室的,如荀彧、孔融都是汉室的坚定支持者,如果此时曹操打下天下,那这天下岂不还是汉室的天下。所以曹操在等,等所有人都忘掉汉室终于魏时打下属于魏国的天下,至其死后曹丕称帝然而却已经失去了大一统的最佳时机。
关注柿子,每天带你看点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得不说,题主此问存在着强烈的唯结果主义倾向,就像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样,难道说乘凉的人就比栽树的人厉害?所以,与其把一统天下作为司马懿的功劳,不如说司马懿寡廉鲜耻的秉性使他有了无愧于坐享其成的好命。
一:引狼入室之——因政权发展需要而被引进的人才司马懿
“曹丕早死缘数奇,司马不死由天幸”。就司马懿前半生的事迹而言,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值得刻意宣扬和夸耀的地方。所谓“魏武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不过是事业成功之后的自我标榜而已。因为,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阵营之中,才智远胜司马懿者实在比比皆是。若不是其世家大族的出身的身份标识,我们甚至怀疑,在历史上是否还会司马懿的踪迹,如此,像两晋这样祸国殃民、混乱已极的朝廷也就可以成功避免了。
但世事天注定,凡人何能为?当曹操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招徕天下英才,搜罗当时豪杰,结交北方士族也就成为其长久执政并稳定天下的关键所在。再加上曹操本人出身宦官之家,这在当时注重门第品级的时代里是备受歧视的存在。所以,与生俱来的政治劣势,迫使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不得不尽可能的延揽士族子弟,进而获取北方士族的认同,并与之共同经营起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司马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进入曹操集团的。
虽说早期的司马懿曾再三拒绝曹操的招聘,但从起最终的选择来看,又谁又能保证这不是当时士子惯用的自我矜伐,希望自抬身价的戏码?
话说在迫于政治无奈而不得不选任士族的曹操心里,终究是看不起这群钟鸣鼎食的纨绔子弟的,所以,即便已然进入曹操集团的士族子弟,却也无法获取曹操的赏识和重用,其中的司马懿和杨修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所以在北方逐渐稳定,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的时候,渴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进一步的曹丕就不得不释放一些权力,以此来获取北方士族的支持与认同,进而帮助他实现化家为天下的梦想。而这一决策的实施,无形之中也就成了出身北方最大士族之一的司马懿的机会。至此,看似纯良的司马懿正式登上曹魏的政权,开始了他“惯性谲诈,阴谋篡权”的政治生涯。
二:生具狼顾之相,多行险诈之事的司马懿
所谓“狼顾者,谓回头顾而身不转,性狠,常怀杀人害物之心。”这话放在司马懿身上机会没有任何差错,话说自曹氏兄弟争位以来,阴险谲诈的司马懿就以谋主的身份投效到了曹丕的帐下,而因其计谋之屡奏奇效而备受曹丕之倚重,对此,雄才大略的曹操就曾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理由对曹丕进行屡次三番的警告。
索性曹丕亦是英明睿智之主,加之生性机狡的司马懿亦是颇知谦冲自抑之人, 在曹丕功成之后及时的抽身而退,如此一来,既有效的避免了曹丕的猜疑,亦是曹丕对其颇怀感恩愧对之心,是故对其子弟多有照顾,不得不说司马懿确实是个雅善权谋的人,他的以退为进在无意之间拓宽了家族子弟对曹魏政权的渗透,再加上北方士族之间天然存在的认同感,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团结在司马懿周围。而到魏明帝时期,曹魏集团中俨然已经形成以司马氏为首的司马集团和惯常以来就支持曹氏的曹魏集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在熬死曹氏三代雄主之后,备受恩遇的司马懿趁着曹爽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的机会,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并通过诓骗、蒙蔽的方式将曹爽等人一网打尽,至此,偌大个曹魏政权完全沦入司马氏手中。当年曹操欺辱汉帝的故事在曹魏时代再次重演,但在这极端相似的情形背后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当年曹操执政的时代,偌大个汉室天下乃是曹操真刀真枪打下来的。毫不夸张的说,彼时的曹操不仅没有收到汉室的恩遇,甚且还有再塑乾坤的功劳,不仅如此,汉献帝数十年太平天子的岁月也是曹操拱手相让的。但司马懿却不同,首先司马氏父子皆备受曹魏依赖,恩遇殊荣、宠命优渥在当时实不做二人之想。如今司马懿见财起意,实在有些忘恩负义的意思。
三:人生若为司马懿,即便称帝亦何趣?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成败来论英雄,但这种具有强烈的唯结果主义倾向的思想又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走向极端,进而做出许多只看重结果和目的而不注重过程,不折手段的事情来。在我看来,这种就是有欠妥当的。
所谓“大丈夫处事,有所谓为,有所不为。”不知从何时起,像司马懿这种背信弃义、弑主篡位的人都开始渐渐流行起来,竟然还堂而皇之的被拍成电视、登上银幕,不知不觉中又成了人们推崇、追捧、学习、模仿的榜样。此情此景,我不禁要问,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难道说古人崇拜书千百年的道义已经廉价到这个地步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