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孔子,老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除了老子、孔子的学说,还有阴阳、五行、墨家、医家、兵家等等,是诸子百家才构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而老子、孔子也不过是2500年以来的伟大思想家,就像重庆和武汉都汇聚了江河而使长江更大,但它们并不是长江的源头一样。在老子、孔子及其他诸子百家之前,起码有周文王对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做出了贡献,有被后世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集其周朝之前的文化大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儒、道、释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道学又与炎黄文明相始终,老子的职业本身便是2500年前的中国君王师,孔子被后代帝王奉为“至圣先师”,两位思想巨匠影响中国2500多年的思想文化进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大智者应有力而不骄,有勇不暴,富而益俭,一部《春秋》是孔子的代表作,经孔子之手整理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历史上称《六经》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孔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又不断总结经验,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都作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世才干,因而首重礼乐,即政治标准第一,道德品质第一,孔子自己好学、乐学、博学,虚心地学,实事求是地学,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自己身体力行,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弟子。他一生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即学习成绩优良的七十多人,在当时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学说群。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概况地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1、“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2、“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3、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4、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验丰富,“教”与“学”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对于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是:《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因此,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老子,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进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老子》的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王东岳对于老子的评价极高,把老子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
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了柔韧耐久性,也为其“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加了博大宽容性。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是天地运行的总规律,而人之道则是人类文明的行为之道。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天之道,才能说人之道应该如何运行。这一脉思路就是狭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追究终极。所以老子才能称之为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
也应该说一点,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