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资料(文献学人物志:(二)孔子)
孔子,文献,春秋孔子资料(文献学人物志:(二)孔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十一世祖为宋湣公,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于中国的影响,自不必说;历代对于孔子及孔裔的尊崇,自不必说。
[图1]孔子像
一.首提“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句话,被认为是“文献学”中“文献”二字的起源。孔颖达《正义》:“献,贤也。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文献”的含义就是“文章、贤才”。
后来“八马”之一的郑鹤声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赋予“文献”新的内涵,在其著作《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文献学”的概念。郑鹤声是文献学现代化进程的开拓者,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图2]孔子讲课图(图片源自网络)
二.“六经”
《说文解字》“经,织也”,“经”的本义是指纺织机上作为主干存在是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后来引申为社会的依据,“六经”之意即在于此。《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云“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可见古人对于“经”地位的尊崇。
传统学者认为“六经”与孔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派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代表有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另一派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1.《易》
今传《易经》由本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和爻辞。
皮锡瑞《经学通论》认为本经和易传均为孔子所作。然而认同者较少。
《汉书·艺文志》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和班固、刘歆等人认为,孔子仅仅作了《易传》,也就是所谓“七种十翼”,他们的观点是古代主流观点。
然而到了自宋朝欧阳修《易童子问》开始,就有人怀疑《易经》“十翼”或许并非孔子所作。后世学者进一步探究,基本确定孔子学过《易经》,并且跟学生讲过,但是孔子是否是《易经》的作者,恐怕有待商榷。
2.《书》
《尚书》流传问题是学术界讨论千年的问题。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有“序《尚书》”之说。
《史记·三代世表序》云“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三家注并未注“序”是何意,后人认为应当是“编次”之意。班固则更进一步认为孔子为《尚书》写过“序”(《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但是,如今传本的《尚书》中的《大序》《小序》均为后人伪造(洪迈《容斋随笔》、朱熹《朱子语类》、顾炎武《日知录》),至于孔子是否作过“序”,孔子是否整理过《尚书》,就无法确定了。
3.《诗》
《诗经》三百零五篇,司马迁认为流传到孔子时期的“诗”有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至三百零五篇。东汉郑康成《诗谱序》则认为《诗经》有成公、周公之前的“诗之正经”,孔子“补录”了“变风变雅”。
叶适《习学记言》认为,《论语》中孔子动辄提及《诗经》即是“诗三百”,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周礼”中,除了顺序不同外,未见数量上存在超出今传《诗经》之处,此时孔子方八岁,可见,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诗三百”的说法,司马迁、郑玄的说法恐不成立。
但是,《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解释。今文经学派以此阐发,并将《诗经》放在了“六经”之首的位置,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
4.礼
《说文解字》对于“礼”的解释为“履也”,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路子走。现在流传的“三礼”,其成书直接或间接与孔子有关。
《仪礼》一书仅剩《士礼》,旧说为秦火残余。《史记·儒林列传》云“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认为《仪礼》就是孔子所传。贾公彦《仪礼疏》云“《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则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崔述《考信录》、邵懿辰《礼经通论》、皮锡瑞《经学通论》及近代考古发掘则初步证实了,《仪礼》很有可能是孔子所作,至于是否为周公,则另当别论。
《礼记》中记载了大量孔子“述礼制、陈礼说、解经义”的内容,另外,《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对于“礼”的解释,二者有很多语言相似。另外大、小戴本是后仓《仪礼》的学生,《礼记》应当是《仪礼》的附属。何异孙《十一经问答》则认为《礼记》中的“子曰”“多非孔子之言”。
《周礼》一书与孔子关系较为疏远。
5.《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史官记载的鲁国编年史,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十二公,242年历史。《春秋》本义应当是泛指,《孟子·离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这里的《春秋》是泛指鲁国史书。
《孟子·滕文公》则言“孔子惧,作《春秋》”,这里的《春秋》当是特指,且提出了孔子作《春秋》的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言“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是这个观点。
《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仍有争论,但似乎没有足够证据来否认孔子的作者地位,且《论语》的立场观点与《春秋》极为吻合,孔子应当就是《春秋》的作者吧。
[图3]孔子、子思、孟子、十哲、有子像(上)
三.孔门四科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何晏《注》“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孔子以四科传授弟子,其中“文学”一科与“文献学”学科密切相关。孔子对于文献的传承与发展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大哉夫子,万世之师!天命木铎,玉振金声!”
[图4]孔子、子思、孟子、十哲、有子像(下)
下一篇《人物志》,主要讲述孔子弟子卜商(子夏)的传承之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