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蜀汉,蜀国,刘备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不让继续北伐是因为诸葛亮觉得自己不行了从此再也不能争战了!因此想收缩范围保持刘禅的政权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只要不主动打不会有事,也因为司马懿跟诸葛亮也争战了六次也是损兵大半也是有待休整!魏延非要冒进就要坏诸葛亮大计而且是要谋反想自立山头是姜维杀了魏延才保持住了温定态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的故事,魏延其实是被杨仪杀掉的,如果我是诸葛亮,也会停止北伐的。原因有几点:第一,诸葛亮死后,从军师谋略上面已经无人能和司马懿相抗衡了,就算活着的诸葛也不一定是司马懿的对手,更别提姜维这位接班人,第二连年的北伐消耗了国内大量的国内人力和物力,从整个三国格局来看,蜀国本身就是最弱的,无论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蜀国是远征军,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总之,诸葛在的话,还有个精神领袖,没有了,打下去必败无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是三国演义的版本,说的是诸葛亮临终前已预料到魏延要反,便做了一些安排,设计杀了魏延,但为什么呢?其实三国演义在之后的文中也做了一些交代。
在一百零五回文中,后主知丞相身故,又收到魏延表奏杨仪造反时,吴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这说明,诸葛亮在早先对魏延的评论,在蜀国的老人心中早有定论,也说明了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放心。
后面又有杨仪表奏魏延造反时,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
这段蒋琬的奏表,很清晰的点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也侧面印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一直奉行尊刘贬曹,对刘备的蜀国大量正面描写,也对诸葛亮做了夸大描写,所以才安排了在诸葛亮身故后一系列印证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情,神话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阿逸君非常崇拜的一个人,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或其他意思,仅以事论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延的死是蜀汉内部军权争夺的结果,其中的真相,史料记载大相径庭,是不是诸葛亮暗中授意,也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魏延是死在政治敌手杨仪和马岱的手上。
我们最熟知的经过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桥段,诸葛亮逝前料定魏延必反,因此遗计于杨仪马岱,阵前魏延大呼三声“谁敢杀我”,遂被马岱所杀,这也是最不靠谱的经过;按照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三国志》都说的是魏延并非要投靠魏国,而是要除掉政治敌手杨仪,而率军攻打杨仪,兵败被杀,《注三国志》中更补充道,魏延被杨仪陷害,谗言魏延率军投敌,被诬陷的魏延只得逃跑,最终被杀。元代史学家郝经也同样认为魏延被冤杀。
所以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关系应该不大,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擎天柱石,何必要自损一臂弄死魏延呢?魏延如果真有反骨,早都反了,何必要等到年老力衰,投靠此时政局不稳的曹魏?而且魏延几十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先跟随刘备,又跟随诸葛亮一生征战?所以怎么说都说不通的。
所以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观点,就是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兵败被杀。至于疑点一,诸葛亮死后,兵权是交予杨仪还是魏延的,今天不得而知,疑点二,魏延北上是兵败逃跑还是投魏,也不得而知。但应该不是诸葛设计杀魏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明心里明白,蜀汉折腾不起了,否则必亡。
而魏延肯定是要折腾下去的,以魏延的能力,做大将可以,却不是做统帅的料。
如果以魏延为统帅,要么大军全军覆没,要么魏延惨败投降,而这些都不是蜀汉可以承受的。
而且以当时魏延在蜀汉军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制约他,所以孔明也只好一杀了之,以绝后患。
前有孔明挥泪斩马谡,后有孔明无奈杀魏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嘴唇用茶叶搓红肿了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