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孔子,的人,论语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几乎合类人都有,但孔子都是平等对待。孔子看人是否卑贱,并不是注重于这个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行,注重这个人每个阶段的认知。
人,只要有认知便不至于会自作聪明,桀骜不驯;有认知不至于愚昧固执,一意孤行;认知有了智慧无限,人生富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应该是智慧的意思。
理解这句话,可以抓住“上知”来说。
上知就是最高的智慧。孔子说有四种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后学、困而不学。“上智”就是“生而知之”的那种人。
属于生而知之的人毕竟很少,天才的智慧学不来。被称为“谪仙”的李白是诗歌方面的上智者,传说有两个脑袋的周恩来是政治方面的上智者,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是物理学方面的上智者。
理解这句话,还要抓住“下愚”二字。
下愚字面意思就是最愚昧的人。有没有生下来就是下愚之人呢?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愚蠢的。
下愚者就是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的类型,本来就智力平平,还要自以为是,不学无术,不可教诲,是“朽木不可雕也”。
上天赋予人的智慧,分为天才和平凡人,天才是生而知之者,平凡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先天不足。
传说曾国藩少年时候智力平平,一篇文章半夜都背不熟,藏在房梁的小偷都气愤不过,跳下来喷他一顿离开了。但他最终成为集政治、文学、军事于一身的大家,是学而知之的典型。
三说“不移”。
不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不可改变。天才的禀赋不可改变,他可能不需要老师或家长过多督促,自己就会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司马光少年砸缸救人。
孔子认为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意志是不可改变的,韩信在军事方面的天赋总会有人发现,曹雪芹不生贵族家也会表现文学天赋,诸葛亮躬耕南亩也成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
天才如果是鱼类,他就是鲲;如果是鸟,他就是鹏。天才总不会变成燕雀、斥鷃。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才不是教出来的。但有幸教育天才是快乐的,正如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而下愚之人,也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他们主观上没有前进的动力,任性而为。
孔子曾经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因为宰予花言巧语,学习上不思进取,不听教诲,大白天孔子上课,他却在寝室睡大觉。
孔子认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有的人智力平庸而且品德鄙下,老师也难以改变。说到底,不是因为“下愚”而“不移”,而是因为“不移”才下愚。
《为学》里说: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后天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也可以成才。苏秦用锥子刺大腿警醒自己不断学习而成为纵横家,王羲之染黑了一池塘的水练就一家力透纸背的书法,曾巩勤奋好学大器晚成经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肯定能够“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两种类型。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智力平平的人,需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智慧的意思。孔子的本意说的是两种极端的人不容易改变本性与初衷。一种是大智慧的,通晓一切的因果轮回,他的思维行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一种是太愚的人,俗语说的一根筋的人,并不是笨的,这种认准一条道不回头的人也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初衷。也许这两种人都是佛所说的具有大慧根的人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寒山曰,”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驴”
孔子的智慧如海,不也是遭受众多口诛笔伐的滔滔批判吗!假如让我批孔,我也会”聪明”地指责一大堆,我会强词争辩,是头地道的倔驴,而我决不承认自己浅薄,无智,狂妄,还自以”高深”,睿智,不知道认识自已。这大概也是一项上智下愚不移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的,是智慧的意思。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最关键的字就是“知”。 “上知”的“知”现在解释为“智”。理由:“智”从“知\"来。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解释孔子“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的是孔安国。“上智不可强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以后宋版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四书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等解释都是在孔安国解释的基础上上下左右予以发挥,而现在的专家学者大多没有脱离这个范畴。还有一些新的解释多是无根之萍,不能使人信服。有人罗列一下对孔子“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主要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汉书·古今人表》的解释:“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知;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这个解释是指人的品质和行为而言的,是说“上知”是做好事而不会做坏事的人,“下愚”是做坏事而不会做好事的人,“不移”就是不会变化。 第二种解释是清人孙星衍《问字堂集说》的解释,认为孔子这话是指人的知识而言:“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上知”是生下来就有超人的智慧,“下愚”是无知又不肯学习的人。当然超人为上,无知而不学的人为下。 第三种解释见宋人朱熹《章句集注》,他认为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章可以合为一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差不多,由于 环境的熏染和所受教育不同,便有知识、才智、品质的差异。“下愚”之所以“不移”,主要是不肯学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怙恶不悛。 第四种是现代反孔派的新解,他们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大骂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吹捧贵族阶级是“上知”;诬蔑劳动人民是“下愚”,鼓吹天生是“上知”的贵族阶级统治,天生是“下愚”的劳动人民,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