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孔子,的人,论语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唯有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说只有上等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人的天性相近,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使人产生差异,除了上知和下愚两种人,大多数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是持善和恶的观点都可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变好,一种是变坏,没有例外。从道德层面是相好的方面转变,既改过迁善。也可解释为上知,一件坏事都做不好的大好人,下愚,一件一件好事都做不得的大坏蛋。这是从道德的上说的,除了这两种人好多人是可以移,应该移认识到应该变好,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如何迈进,要进德修身,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省来完成,在他人帮助下发现自己不足更实际,在道德上改过向善,学无止境,所以我们这些滚滚红尘中的中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可以做善人,而不是做一个为恶的坏人。祝学习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谢邀!上智下愚是指孔子根据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对于智力型的划分。从这句话的字面来看,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人才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里的“上智”指的是上层统治阶级,“下愚”指的是底层劳动人民,这两个阶层是不变化的。而从这句话的本意來看,孔子对人性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习惯不同而逐渐使他们差距远了,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我对每一个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的区别。他因人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平等对待,并不是注重于这个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行。
从人的观念来看,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这样理解,他认为最聪明的人总是正确的,自然他的观点永远不必产生变化;然后,最愚笨的人总是错误的,所以他的观点也永远不会产生变化。但是,人的观点是会随着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人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说这里的“知”是智慧的意思。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谢邀请!
此题又让我学习了知识,很是受益。网友们的回答都很好,我不再多说了。
照本人看来,无论是大智大勇之士,还是普通之人,只要有为人类理想做贡献的理念,就是“不移”的道理。
所以,我把“知”和“愚”理解为“理想”,对吗?
正如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意思是,聪明人和愚蠢的人,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人、唯智慧人、唯上知的人,下愚的人,他们没有认知能力,死马一匹、思维,迟钝、称唯下愚!巜论语》中的"知"、代表着智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在这里就是知识与智慧讲。《论语》就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所以说智慧就是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句出自孔子《论语》。
大概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其行为的。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看,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容易改变的。
这里就“上等聪明”和“下等愚昧”简单做些说明。一般有点才华自认聪明之人容易心生孤傲,难听他人之言,此种人难入真正的智慧之门;而愚昧之人容易行生固执,不易改变难以进步,更无智慧可谈。所以孔子认为这两种人是很难改变其思想和行为的,除非他(她)们自己能够认知到的自己的不足,否则难以改变。
所以人若想获得智慧,首先必须要改变认知,只有认知到了,方能真正的生出智慧,才会不断修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个“认知”就是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的“知”。
人的认知特别关键,对人、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宇宙万物。一个人的认知有多深就会获得多大的进步和收获。一个人在什么地方的认知深,就会在什么地方有收获。老子在《道德经》重多次提到的“无为”其实就是不断的拉高人的认知。认知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人生就会有多富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