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孔子,的人,论语孔子《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然也!
区别方法很简单,上知下愚,这里的“愚”和“知”要么是近义词,要么是反义词。从大体意思来看,显然是互为反义词,形成反差与对比。
那么,愚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寻找方法极为简单,随便查一下成语就GET到了。
大智若愚,矜愚饰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外愚内智。即大体上知道,愚的反义词是智。因为还有一个关键成语叫做
上智下愚。
而它的出处便是题主的那一句话,因为“智”的古字恰恰是“知”。
知做智慧之意,比如“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贾子道术》,第一个知为知道明白之意,第二个知便智慧。比如《荀子修身》里有一句“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肯定正确的与否定错误的这叫做智慧,反之便是愚蠢。因此这个知只能是知慧之意。
有篇初中级古文叫《两小儿辩日》里面不也记载了那两个小盆友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
题主说到“元芳”,这个就简单了。要知道,孔子有一种优越感,并且由此产生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是让自己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他敏锐地认同一点,一种学说或者一种思想,从上向下推行很容易,从下向上推行便很难。
一种学说一定要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才可以推行下去,从而改变所有人的思维模式。
而悲哀之处也在于此,统治阶级倘若看不到实际好处,是不可能推行儒家思想的,对于百姓而言也是如此。做吃不上饭的君子还是做能吃上饭的愚民,选哪一个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
儒学,兴于利益,亡于利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懂的多的固执任性,因为灌输的多,不太好改变。
不懂的也固执任性,因为无知,啥也不信。
二,只有博识智慧的人才能通达。而无知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是哪一种解释呢?
孔子是克己复礼的主张。是把周礼的做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设计了规则。
周礼是讲规矩的,是有等级的。
所以孔子是应该有划分的。
因此,本人认为孔子是把高大上做为智慧的定位。把下层无知做为无法改变。
如果孔子把上下都平等客观的评论,那么,几千年封建集权决不会把孔子封为圣人!
封建统治不需要平等。需要各就其位老实听话!
当然,孔子学说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客观看待,取优去劣,为今人所用,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里“知”通“智”是没错的,但是以为孔子这句话是从主观上给人的智商分等级,或者是在肯定上智者否定下愚者,却是不对的,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论语》中这句话和前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实都是孔子点评阳货的话。该篇前面叙述了阳货遭遇孔子时当面教训孔子的过程。阳货教想让子出来做官帮助自己管理邦国所说的那些话,听上去仿佛头头是道、句句在理,甚至许多不明觉厉的人都以为阳货说得孔子无言以对了。可是,众所周知,孔子打内心是看不上阳货的,甚至连面都不想见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就是孔子对阳货的总结性点评:阳货就是个习性远远偏离人之本性,愚昧无知却又自以为智慧超群,还偏爱自作聪明的无可救药的家伙!
这里“上知”、“下愚”都是一个意思,即以智为上、以愚为下,指的就是阳货这种崇尚使智治民、使智治国的人。而这样的人在孔子看来就是在祸国殃民,所以根本就不予认同。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上愚与下智”,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同老子的观点也是如出一辙: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以不智治国,国之福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答案极好!
孔子讲德性之知,
所以上知与下愚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界定。
这一段文字是紧承着上一段文字说的,人天性是相近的,但后天接受的教育及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差异,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孔子认为,除了“上知”和“下愚”这两类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移”就是迁,就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不管持“性善”的观点,还是持“性恶”的观点,都可以将移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变好,一种是变坏,没有例外。从道德层面看,我们追求的是向好的方面转变,即改过迁善。
关于“上知”和“下愚”,历来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上知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生而知之者”,而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孔安国在为《论语》做注时说:“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据他理解,上知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这是从道德上说的。总结历代注家对这句话的解读,基本可以得出这种解释,即“上知不必移,下愚不可移”,除了这两种人之外的大多数人,是可以移,而且也是应该移的。
认识到人人都需要“变好”,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之后就是探讨如何迈上更高的台阶的问题。要想进德修身,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个过程既可以通过自省来完成,也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自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提高的方法,但大多数人做不到中肯客观地自我批评。因而,在他人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实际一些。但是,采用这个办法还要求被评价的当事人有一种“闻过则喜”的诚恳态度,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就大发雷霆,谁还敢劝善规过呢?在定位自己的不足之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学习。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进步,在道德上改过向善,在能力上日益提高。总之,使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件丝毫不能松懈的事,每天都要进行学习,放松学习的人很快就会被社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正是因为“变得更好”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所以便有了“学无止境”一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