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秦始皇用“朕”做专属代称?
皇帝,始皇,自己的为什么秦始皇用“朕”做专属代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皇帝”称号的确定
秦王嬴政“初定天下”之后,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想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变自己的称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者“王”,秦国也是如此。但统一之后,始皇帝“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山王,而羞于之侔”,觉得称号不改,不足以称之为成功,不能传后世。“王”的称号与他的地位不符,所以急于想要一个更显神圣的称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于是,他就令群臣讨论帝号,选择一个合适的称号。
秦朝的诸位大臣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认为泰皇这个称号合适。但秦始皇对此不满意,他只采取了一个“皇”字,然后在下面加一个“帝”字,自称“皇帝”。从此“皇帝”就为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称谓了。
“皇帝”称谓的意义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地名号变更,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者神明也称为“皇”。所以,远古时代有三皇之称,即“天皇”、“地皇”、“人皇”,“人皇”就是“泰皇”。“帝”则是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如古书记载:“帝乃震怒,不畏洪范九畴”,“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这里的“帝”就是“皇”的意思。秦始皇将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他觉得仅仅做人间最高领导人还不能震慑臣民,或者说他做人间最高领导人不满足,还要当神。
另外,还有一种加强皇权统治的意思。古代人民都迷信,信奉天上有神灵,认为死者死后能升天。而“皇帝”这个称号的出现,代表着神灵降落在了人间,你们正在受着神明的保护。用来压迫此时全国的百姓。“皇帝”称号的出现就是神话皇权的重要手段。
加强皇权的措施
确定了帝号之后,秦始皇紧接着就制订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
“皇帝”称号确定之后,秦王政从此自称“始皇帝”,并正式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世以计数,二世至于万世”的传下去,妄想皇位一直在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尽。
为了使得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王朝又规定:取消谥号,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谥号;与“我”这个字意思相同的“朕”字,以前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现在也只能皇帝一个人使用;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文字中不能提及皇帝的名字等等。此外,还有很多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道明了。
措施的目的
秦王朝颁布的种种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加强皇帝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最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在创建各项制度时,主要就是为了皇权一直握在皇帝手中,
一直集中在“秦”族的手里。这就是我们口中一直所说的专制通知的由来。
从秦王朝建立开始,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专制统治一直伴随着封建统治,两者难解难分,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特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朕”作为始皇帝的称谓,其实有两种说法:
其一据古籍《史记 • 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秦始皇和大臣们商议要更改天子的各种名号,比如“皇帝”的称谓就是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采纳上古的“帝”位号,合称“皇帝”,因此秦始皇方才号称“始皇帝”。其中的名号之一,是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昧死上尊号”,请求“天子自称曰‘朕’”,秦始皇欣然采纳了这个称号,自此之后,“朕”即成为始皇帝的专用自称。
其二,民间甲骨文学者华强先生认为“殷商时代的匠人制作是有标准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朕”的甲骨文字形中,“双手所执的笔直的长木棍正是一种造船的标准件”,并进而得出结论:“皇帝就是全国最大的标准件,皇帝的意志就是标准,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秦始皇统一了道路、车轨、文字、度量衡,甚至通过焚书坑儒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统一了意识形态,他应该是一种标准,用“朕”这个字来形容始皇帝再恰然不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朕是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或“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在中国古代专作皇帝自称,但在商周时代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穀”、“寡人”,称“王”者亦可自称“本王”,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作为中国元首(即帝王)的自称,直到二十世纪中国帝制终结。《说文解字注》:“赵高之于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段玉裁:比附朕字本义而言之,遂以亡国,凡说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于天下。赵高,王安石是也。”《释诂》曰:‘朕,我也。’此如卬吾台余之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义。其字义为:缝隙,《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周礼·考工记》:视其朕,欲其直也。亦作征兆解,如《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鬼谷子》:变化之朕焉。故古有朕兆、朕垠、朕迹的写法。朕这字原从舟,篆文隶书化后才从月。关在甲骨字及金文,是双手掌一船舵或桨,篆文把舵桨写成火,隶书再简化成关。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只是魏王,即使实际掌握军政大权,仍只能自称“孤”或“本王”;汉献帝才可自称为“朕”。
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日本、大韩帝国、越南的皇帝也使用“朕”这个称呼,如终战诏书里面昭和天皇就自称为朕,大越史记全书里面越南各朝皇帝的文书也都自称为朕。不过现在的日本上皇明仁一直自称“私”(わたくし)。现代,有时翻译在其他外国君王(尤其是古代君主)的言论时,也会选用“朕”作为对应其自称的对应字,如法王路易十四世之名言:“朕即国家”。
上一篇:为什么病毒没有在印度扩散,印度有需要世界各国学习的地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