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良知,自己的,天理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学作为一门唯心主义的朴素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在一个心上。
其核心在于“致良知”。
所谓的格物致知,格物便是事上练(即问题中的事在练),致知便是致良知。
“心即理”强调了良知(也就是所谓的道理)都在自己的心中,心无外物,无需他求。
知行合一的知也是良知,强调了良知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和并行,就像道路的两个方向,人的两臂,大雁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
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就我个人的感悟,知知而行是为知,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知知是为行,行而不知是为怠行。可能会有些拗口,那就让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一下。
例如感觉天气变凉了,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在老家的父母可能会因此受冻,那么自然而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打电话去关心下,如果有需要就寄钱或者买衣服寄给他们。这便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意动了,如果行动起来,那便是知行合一,如若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便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在我们行动起来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出于良知,那便是行,如果不知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怠行,即便这次行动了,下次也会怠慢。
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历练。每一次都是格物,格物后致知,方能致良知后达到良知达意的境界。
其它的也教不了什么,怕误人子弟,还是把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拿出来吧。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的善,是中平、中庸、适度之意,恶是过和不及。
为方便理解,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惬意地走在路上,心中不作他想,这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看到前面窗户下的空调挂机要掉下来了,心中有所感,念头发动,这便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一时间良知判断这件事是错的,是恶,便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自己避开,尽最大的可能提醒他人以防受伤,便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四句教在生活中事上练一个实践的例子。
最后,送大家一首自己做的心学残词:
身如镜,物来照,物去醒,不动如山化雷霆。
知而行,事上练,事下明,格物致知笑风轻。
心学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深奥的道理,知道核心“致良知”,平时事上练,格物致知到了极致,便是内圣外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圣人境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上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思维的产物,其“心即理”观念完全反应了这一点。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道”的存在,及其普遍规律(即自然规律)。老子的观点是普素的唯物观念。意即在人类尚不存在时,大自然就存在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草木茂盛,山川壮丽。春夏秋冬,东暖夏凉,有其自然规律。日出日落,人们顺之而作;月升日匿,人们当顺时而息。自然规律早已存在,人们对其认识后产生知识,用以指导行动。
此即物质存在为第一,而人的“心体”(思维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物质存在规律产生认知后方有了知识,此乃知识的来源,别无它途。而王阳明的“心即理”(心体本身就是理),完全背离了老子的唯物观念,使只有从客观物质规律的认识中认识的理,从自心就可产生,此乃大缪。
王阳明的唯心思想是有继承的。其直接继承陆九渊,而上承孟子性善的唯心思想。早在老子后,庄子始以“天理”解释“道”,以天理代替道,谓“天理”是世界万物普遍规律及最高准则。此观点,唯心思想始现。因“道”作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而“天理”则不可触摸,实际并不存在,即是唯心产物。至西汉时,汉儒接过庄子学说,解“天理”为儒礼,即儒学伦理道德即“天理”。把天理解为儒家道德观念,目的是用世,用以约束民众。然此时“天理”仍是客观存在(儒家道德观念),并非纯然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至东汉时,学者郑玄解“天理”为“本性”,即人之本性即具天理,此时,天理就完全是主观唯心之产物。因天理观念在西汉时已解为“儒家道德观念”,已有具体指向,而郑玄谓天理乃人心自生,人性自具,抛弃天理的外在根源,又回到主观唯心思维。
西汉儒者把“天理”视为独立于人外的客观法则,礼乐制度就是他的表现;东汉儒者认为,“天理”是人的天性,是人內心的主观法则。
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又回到东汉郑玄那里,将天理视为人的本性,良心。
问题明白了:天理是有内容的,它不是虚妄飄渺的。也即它的內容,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天上掉的,也并非地上生的,也不可能是“心体”(思想意识)自生的,它只能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中,总结得来的。
心学体系,是教人修身养性的,是使人向善的, 此无疑义。但其基础认识论,认为人的本性即具天理(知识),人的本性即具“良知”(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否定人的知识是在认识客观实践中得来的,是完全主观唯心思维。
心学的“良知”观念实际并不存在,因为任何人无法证明孕妇腹中的胎儿“先天”就有道德观念。“良知”观念是王阳明为建立心学体系预设的并不存在的观念,其它“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念也就无从谈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详细的看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大概的思想很类似于佛道,也就是说王守仁的心学很多内容是学习的佛家的禅宗,另外就是沿袭的儒学,王阳明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跟佛家的禅宗的心即是佛,以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上一篇:为什么王者荣耀中普遍鄙视软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