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苏轼,赤壁,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遥想三国赤壁战事和周郎的儿女情长,词人感触颇多,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抱负堪比周瑜,但却怀才不遇,没能像周郎那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自嘲自己是自作多情有点好笑,哎,45岁就“早生华发”。
于是,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人生就如一场梦,短暂漂浮。感叹岁月有什么用,这里的江月是真实美好的,为你敬上一杯,我们共饮吧!
最后一句似乎有点无可奈何,但又显示出某种豁达。如果说前面的词句情绪激昂的话,那么最后一句就回归平静了。
3、结尾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对开头的照应深化,又是叹喟人生短促,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寄情江月,以求自我解慰。这流露出他政治上失意,心灰意冷的情怀,也隐含着不安现状的愤慨。尽管显得超逸旷达,但已经失去了奔放腾跃的激情,情调较为低沉消极,反映了词人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的极大矛盾。
综上阅读,我以为苏轼之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因为苏轼在这首词里把历史与现实联系了起来,由现实中的景物想到了历史上人和事,由历史上的人和事想到了现实中的人和事,特别是想到了自己,触景生情,生发联想,联想产生出了多种复杂的感情,特别是对人生或许有了自己更深刻、更独到、更接近本质的认识吧!于是,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一向被认为是苏词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很不得意,这首怀古诗,就是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表现词人羡慕古人之有为,感慨自己之无为的思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上阕,写赤壁山水的雄奇,起笔气势就很豪迈。大江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历史的长河也像这江水一样日夜奔腾不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多少有作为的英雄豪杰啊!
词人看到江边的古堡,很自然地就把它和三国时周瑜等率军大破曹操的赤壁联系在一起。
此处说“人道是”,显然是根据人云亦云的意思,把这个地方作为古战场,借以怀古。
“乱石穿空”三句,是从正面描写赤壁景色,岩石壁立,惊涛怒吼,波浪千叠,汹涌而来。令人惊心动魄。
“江山如画”两句,由景物转入人事,从现实进入幻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词的下阕,追忆周瑜、诸葛亮。“遥想”以下三句,集写周瑜的风流倜傥,年少英俊。“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写诸葛亮面对强敌,从容潇洒指挥有力。以上描写突出了周瑜、诸葛亮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功业和他们的风度。
“故国”三句,再从幻想回到现实,抒发自己的感慨:我对赤壁这个历史名胜是如此的神往,有什么用处呢?只是自笑过于多情,以致这么早就使头发变成花白了。这里的“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人的自我宽解:人生不过是犹如一场梦,还是让我高举酒杯,痛痛快快的饮酒赏月吧。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的是以宾喻主之法。明曰怀古,实为抒情:周瑜、诸葛亮,不过是“宾”,而词人自己才是“主”。之所以用大篇幅极写周瑜、诸葛亮的有为,正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无所作为。
结尾故作旷达,其实词人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之文人雅士,大多极喜极悲燃感灵,大起大落生诗性,写出千古佳文。但由于人欲望无至境,往往喜时少,悲时多,苏轼也不离外,“人生如梦”也是从悲中来。
“千古风流人物”之中,对周瑜嫉妒、羡慕、恨。苏轼长的不帅,马脸蛇腰,无男子气概,而周瑜英姿潇洒,人称“周郎”,此为嫉妒;盛年之时,周瑜有美女佳相伴,而苏轼早发娇妻王弗离他而去,苏轼对王弗感情也极深(见《江城子》),此为羡慕;周瑜一生仕途顺利,苏轼却屡次被贬,同时盛年,周瑜“惊涛拍涛,卷起千堆雪”,名望有佳,雄姿英发,而苏轼自己却身败名裂,“早生华发”,此为恨,恨自己悲惨遭遇。
苏轼与人对比心理落差极大,消极厌世,于是发起“人生如梦”的感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武哥说文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跳出这首词的本身,综合苏轼的人生阅历、北宋政治、作词的情景来理解苏东坡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慨,或许会更加合理。
因为,“人生如梦”本就是苏轼很多作品的共同旋律。
苏轼虽然是中国古代最优秀词人之一,但是,他内心深处更愿意后人把他作为大宋的一名政治家来进行评判。
上一篇:如何看待《安家》中老洋房被霸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