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能救命的ECMO,为何全国只有400台且治疗费用这么高?
患者,体外循环,费用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能救命的ECMO,为何全国只有400台且治疗费用这么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新冠肺炎,发展到后期如果使用ECMO,费用是按照小时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此前报道,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家拨款六百多亿人民币。
为什么要拨六百多亿人民币巨款?
武汉医院肺科主任医生胡明做出解释:一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从住院到能基本出院的费用,如果按照现在的物价计算,使用ECMO治疗,大约需要四十万元人民币,不用ECMO也大约需要二十万元人民币。
对此,有网友调侃:“ECMO一响,黄金两万”。
什么是ECMO呢?
ECMO就是体外膜氧合,简称人工肺。ECMO是英文“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缩写。
体外膜氧合通常用于心肺手术,是为患者进行体外呼吸与循环的一种医疗急救设备,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成功利用。体外膜氧合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人工肺技术属于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效果显著,是重度心肺衰竭、心脏移植等手术的必需设备。
ECMO一天费用是多少钱?
使用人工肺,一次费用需10万元以上。如果按照患者使用的期限计算,每天的费用大约在1~3万元。
人工肺的使用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机器本身和设备管材消耗、药品、检查费等;二是围绕这台设备的医护人员成本。
操作一台人工肺,需要配置外科手术医生一名,体外循环灌注师两名,对人工肺治疗技术资深人员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一名,专科倒班护士十三名。
医治一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医生必须穿上防护服。一套防护服的费用大约为四百元。如果医生中途需要喝水或上厕所,这套防护服就得消毒,需要重新换一套。
一套防护服,如果不能彻底消毒,就得报废。平均下来,一个重症患者一天要消耗10套防护服。
除了器材和治疗成本高昂,护理也是高难度动作。
一个重症患者,满身都是仪器管路。单是给病人翻个身,就要一群医生忙活好半天。
治疗成本如此高昂,所幸这次是国家毅然买单。如果是由个人完全承担,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纯粹是灭顶之灾。
ECMO为什么这么少?
ECMO能让人体心肺停个几天甚至十几天,让它成了ICU里抢救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终极武器。
尽管业内也把有没有ECMO作为一家医院重症救治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但它至今还仍很“小众”。
(全国各地区的ECMO中心及病例数,其中广东是国内最早引进开展ECMO的地区,病例最多,其次是北京和河南)
首先是用的人少。
2018年世界范围内总共只有10423例ECMO的病例上报注册。中国国内共上报3923例。
号称“宇宙第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ECMO病例以198例名列全国第一,不过这个数字和全年17万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数量比起来,属于绝对的少数。
其次是设备也少。
根据统计,国内有260个ECMO中心,一共有大约400台设备。
拿武汉中南医院来说,这个有5400张床位,武汉最大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也才只有两台ECMO。
(2004年至2018年全国ECMO中心数量与病例数量)
ECMO不仅在中国并不普及,在世界范围内数量也并不多。凤凰网财经报道,2019年提供ECMO的美国医院数量,也才只有264家。
既然是“保命神器”,可是为什么ECMO不像其他医疗设备那么普及?
其实,无论国内外,ECMO的普及程度如此之低,技术门槛高和临床使用制约是主要的原因。
先说技术门槛高的问题。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相关技术研究和尝试。从1972年第一例实际意义使用ECMO的病例开始,经过数十年材料和设备的不断进步,直到2000年前后,技术才算真正能拿得出手。从这之后,ECMO开始逐渐推广。
(ECMO从1950年代探索期开始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60年)
“推广难”的第一关就是生产技术和使用技术门槛都很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生产ECMO的厂家可以用“三足鼎立”来形容。国内主要用的是迈柯唯、美敦力和索林这三家公司的产品,这三家公司也基本包揽了全球的ECMO市场。
全世界能生产ECMO的厂家,不过10家,除了日本一家,其他都在欧美。
ECMO的整套设备中,最核心的是膜肺和离心泵。
其中,膜肺的材料尤其关键。为了不断提高ECMO的临床使用时间,膜肺的材料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第三代——固体中空纤维膜(PMP聚烯烃材料)。
不管哪一家能生产ECMO的厂家,想用第三代膜肺材料的,只能从一家企业进货:3M公司。
(ECMO产业上游的材料被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中游生产厂家也无国内厂家,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上绝对的垄断带来了价格和技术的垄断,3M的产能一紧张,下游ECMO生产企业的产能也只能跟着放慢。
ECMO在临床使用时的技术门槛也很高。
一旦使用ECMO,可不只是ICU医生自己的事了,需要包括心脏外科、体外循环、ICU、超声等多个专业医生的共同支持,大概至少需要4-5名医生共同协作。
2003年国内首个ECMO在广东落户,中国台湾地区引进ECMO稍早于国内,台北市长柯文哲是最早在中国开展使用ECMO的人。但时至今日,估计全国业内权威医生中掌握ECMO操作的,能有2000人就算不错了。
除了技术门槛,还有ECMO在临床效果上的问题。
虽然被人们称为“救命稻草”,可ECMO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百试百灵,反而可能在抢救时形成血栓、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中国和全球ECMO注册患者的生存率数据)
由临床效果引发的问题,也是“推广难”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数据显示,ECMO救治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院内生存率约为41.4%。
数据不漂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时候ECMO基本就等于最后的机会。
上一篇:高三的孩子每天都很努力,可成绩总提不上去,尤其是数学,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