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建议中小学仿效澳大利亚,恢复跳级和留级制度,你怎么看?
孩子,学生,成绩有人建议中小学仿效澳大利亚,恢复跳级和留级制度,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建议中小学仿效澳大利亚,恢复跳级和留级制度,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可以考虑。现在我国教育实行班级制,一个班差不多五六十个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孩子不用讲已经会了,有的孩子老师反复强调好多遍都弄不清楚。老师为了教学进度,考虑大约一多半掌握了就算过了。好的学生实际上早听的不耐烦了,可是他们只能等其他同学,浪费时间,也不容易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如果可以跳级,就可以把这些同学放在一起,按他们的进度进行教学,实在好就可以直接跳级。可以说是因材施教,让他们随时都接受挑战,合理化的利用时间。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同学。
差点同学,他们接受能力比较慢,背东西也比较慢,聪明的孩子几分钟就背会一首诗,而他们也许三节课也背不会一首诗,并且背会了过几天就忘了。而我们都有教学进度,不能一直等着,所以这些孩子学的非常吃力,永远都追不上别人。如果可以留级,让他们再学一年,也许年龄大了,写作业也快了,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使他们学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了。
当然对待留级生,我们不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多给以关注,关爱,多鼓励,不能把“学过了你怎么什么也不会”挂在嘴边。和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肯定会有进步。
跳级生也不要认为聪明的没人可比,只不过学的比别人快了而已,让孩子端正态度,家长,老师正确引导,让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要出现《伤仲永》的案例。
那我国的教育也会进一个新台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可以,每个孩子不同科目开窍时间不一样的!恢复留级和跳级的话可以因材施教,培养更多有才能的宝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确实,很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三十四分,如果留级,他的成绩有可能会提高很多的。有了自信心,又可以成为“好学生” 不留级就会一直被打击,直到初中…因为他没有信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支持,孩子跳级和留级,都应该尊重个人选择,我小时候,很多孩子是5岁就上一年级的,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兄妹多,家长没有功夫照看孩子,大的小的都送到学校,直接就上小学,我的弟弟十岁上初中,因为那时候小学只要5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目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一般不允许学生留级,一改之前必须考试及格方可升级的规定,一些家长很不理解这项规定,甚至个别教育工作者从自己学生的情况考虑,也认为“不得留级”这项规定“毁了孩子一生”。他们认为知识的内在逻辑,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如果“一步撵不上”将会“十步赶不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在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解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子女留级,想等孩子成绩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了再升级,从而取得发展的比较优势。其实这些认识与做法都是陕隘片面极端错误的。
1、从微观层面分析
⑴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或教师就让孩子留级,只是家长或教师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考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目光短浅,也是简单粗暴推卸责任的滑稽行为,更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无情摧残。
学习发生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就其内容而言,涉及知、情、意、行各个领域;就其结果而言,表现为外显的或内隐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学生成绩的差异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内因即认知因素,包括学生本人的遗传素质、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水平;而外因即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动机、人格特征等个人因素及父母的期望、管教方式、教育态度、教师态度、期望等外在因素等。
孩子要取得良好成绩,除了自身的好学乐学与刻苦努力之外,从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适于孩子学习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心理上消除不良情绪。从学校方面,教师要更关爱成绩落后学生,及时鼓励,多多帮助指导。
王安石《伤仲永》中神童仲永的结局说明了,如果没有适当环境和自身不断努力,天才也会堕落为庸人,一个人如果光靠天赋而不靠后天的努力是难以成才的。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日本医学改革家德田虎雄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并有早有晚,考试成绩,并不能判断一个孩子目前是否优秀,也不能预示孩子以后的发展情况。教育研究指出学生智力因素呈“两头小、中间大”正态分布,即特别愚笨和非常聪明的孩子都极少,大多数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可以说,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如粗心大意,学习不够自律、未养成良好习惯等等。盲目留级可能会给孩子贴上“不聪明”的标签,给孩子造成可怕的心理阴影,施加严重的心理压力,诱导孩子向标签方向错误认知自己,结果真变成了“不聪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