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腊肉,香肠,腊味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只是没想不到是道传统美食。
《醒世姻缘传》中有:“出了南门,拾的烧饼,下处拿的腊肉蒜苔”。这应该是准备做腊肉炒蒜薹吧。
结语:
古人制作腊肉最初的想法不是为了饥荒问题,而是为了保存食材,之后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越来越追求美食的享受,自然而然就流传下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肉脯”和“腊味”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是有记载的。在当时政府有专门管理官员和百姓纳贡肉脯的机构,在民间,学生也有用肉干赠送老师作为学费和礼物的相关习俗,当时孔圣人教徒弟就是收每人3块腊肉作为学费的,当时这种腊肉叫做“束修”。
在清朝初期,太平盛世,百姓生活富庶,六畜兴旺,当时的猪肉除正常屠宰销售外常有剩余。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个村民把剩余的猪肉用食盐铺撒面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户人家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却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1912年,关遂昌等人对腊味的加工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用杉木做成支架,以竹笏扎搭做成五、六米高的晒棚,在顶部盖上松树皮,四周没有任何遮挡物体,以便通风,避免太阳直接晒射。白天在凉棚里晾晒,晚上五更天将腊味从棚里拿出晾晒于露天外“打冷风”,到了日出后再将腊味放回凉棚,反复晾晒直到腊味风干至成品。经过经验的不断积累,终于创造出了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腊味。由于这种腊味品质独特,浓香可口,回味无穷,一时间这种腊味声名远扬。20世纪三十年代,老字号“遂昌号”腊味已远销香港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大部分地区。
现在的腊味品种更加丰富,有腊肉、腊肠、腊狗、腊鸭、腊鸡等等很多品种,一般材料都是选用农家饲养的活猪、鸭和鸡等家禽。
腊味的品质与季节的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只能利用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的秋冬季进行生产,提前或超出此时间生产出来的腊味,就没有腊味独有的风味。
在南方过年之前,富裕的人家都会宰杀年猪,吃不完的猪肉,都会盐腌制保存,再用柏树枝熏烟,增加猪肉的风味,这以行为逐渐变成了民俗,但起过程很难考证。但民俗已经形成,过年吃点腊肉还是不可少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我认为不是的。恰恰相反,中国人历来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应该是只有在丰收之年,百姓的食物丰足,才会将鱼肉腌制起来,还有粮食蔬菜,都一起腌制储存起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香肠腊肉是现在我们四川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食物,必须有他们的存在才是完整的团年饭,它的由来并非是因为灾荒年太多的原因,是非常古老的肉食保存技术,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卖猪肉粥的,一向生意平稳,有一年的冬季持续奇冷,无人上街吃粥,逼得他只有将准备应市的猪肉腌制起来。过得两三日,发现腌肉不但没有变坏,反而有一阵异香扑鼻,但他不敢拿来煮粥给顾客食,恐卖坏招牌,便打算将它晒干,自己分餐作为下饭。但肉已切片,如此晒来太麻烦了,见有现成猪肠在,便灵机一动,将猪肠掰衣,将肉切细粒,塞入肠衣,用水草分截绑起来晒。经过几天风吹日晒,爽而有香味,吃起来别有风味。以后,遇来同样情况,便如法炮制,如此反复,不断改进,便放胆试销,果然大受欢迎,生意日渐兴隆。
图片是我家过年吃的腊肉和香肠,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好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本不沾边。道理很简单,古代没有冰箱。猪也都是家养。养大了杀掉。也卖不了几天。剩下的当然是风干储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腊肉香肠,是人类智慧的结果。最先不是出于口味,而仅仅是为了长时间保存。在温热带地区,肉类在自然状态下极容易腐败变质。于是古人发现,用盐码透的肉就可以长期存放,但需要的盐较多。要知道古代的盐是很金贵的。而经过烟火熏烤过,不用这么多盐也能长期保存。而且用柏树叶等物质熏过的肉即腊肉,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于是成了一个传统的美食。值得注意的是,腊肉在熏制过程中,表面的烟物质,含大量的三四苯并芘,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吃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洗去。
上一篇:二零二零年二月了自由职业的是在城市发展还是到农村创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