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腊肉,香肠,腊味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肉香肠都是食物保存的方法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保存方法,这个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和能够简单使用的保存原料,在沿海地区会用糖,酒来保存,而内地则偏向于使用盐腌制,风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地区的风味不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
腊味,也叫腊肉或风干肉,是中国南方的特色美食,一般冬天才吃。农历新年后,许多商家都不会制作腊味了,要等到八月才又开始做。腊味确实很美味,此外,研究这一行的其中一个最大回报便是:发现腌腊制品这一传统行当的顽强生命力
因为是传统,乡恋,以前没有冰箱冷库来保存肉,所以晾起来风干可以保存久些,久儿就成习俗了,流传下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又不是中国独有,欧美多了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的看似正常,其实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就像是臣子启奏皇上说老百姓都吃不上粮食了,皇帝反问为啥他们不吃肉。
如果真是因为历史上灾荒太多,连草根树皮都不够吃,人们哪里去吃腊肉和香肠。更别提还有闲心去做腊肉和香肠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跟灾荒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出于将吃不完的肉类较长时间储存起来并防止其腐烂的现实性目的。这反而说明了肉类有盈余,以便于较长时间都有肉吃,而不仅仅是宰杀当时。关于“腊”和腌腊制品的历史性溯源就不再赘述了,有答友已有详细引述。
川菜系里腊肉是一绝,根植于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习俗,作为重庆人,家里年年都是要杀年猪做腊肉的。我以个人的生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1. 便于保存
杀一头年猪两三百斤,一家人再怎么吃短时间内也是吃不完的,新鲜肉又容易变质。于是,盐腌后风吹或烟熏成腊肉,就可以保存起码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我的记忆中自家腊肉可以吃到阳历七八月份,不是真空包装也不放冰箱。想想那些火腿,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放几年。现在有了真空包装,有了冰箱,就可以储存得更久了。
2. 规划意识
既是一家人生活的规划意识也是危机意识,做腌腊制品可以保障家人饮食较长时间都有肉吃。我们小时候农村还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农民现金收入并不多没什么购买力。家中有腊肉规划得比较好的话,在插秧、栽红薯、收麦子、掰包谷等农忙季节也能有一定的油脂摄入以保障重体力消耗。腊肉油脂解馋作用要远远高于新鲜肉,我都还记得打谷子的时候买的新鲜猪肉没什么油气。
3. 家常美味
中国人是善于琢磨美食的,可以把再次的食材都烹制出千变万化的美食。腊肉储存了,在食用的时候就得琢磨怎样才美味,比如腊猪脚和腊排骨可以炖海带、莲藕、萝卜、山药、白芸豆、风吹萝卜等等,腊香肠、腊瘦肉、腊猪肝、腊猪头、腊猪心等等可烹熟后做凉盘;成块的腊肉切片后可蒸可炒,可以炒青椒、折耳根、蕨菜、高粱粑、蕨粑、苕皮、干盐菜等等。吃法很多,样样都美味,过年时是要吃个够的。
除了腊猪肉,还有腊鸡、腊鸭、腌鱼等等。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做腊肉的习惯依旧,并且依旧吃腊肉,一是饮食习惯,二是真的好吃。当然现在新鲜肉类供给这么丰富,加上冷藏技术的进步,肉类食材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对腊肉的依赖度比小时候低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腌肉腌鱼咸菜自古全球皆有,为什么挂上中国独有的意思?过量腌制品致癌被证实后依然保持传统。只能说明中国注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持续力强。
上一篇:二零二零年二月了自由职业的是在城市发展还是到农村创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