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腊肉,香肠,腊味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货保存时间长,便于行军打仗,便于远距离迁徙。气候炎热时也不会坏,劳作时,三两天不回,在野外也没问题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人艾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年太多?
我老家有做腊肉的习惯,我们家每年都做,也是我们那里一个传统,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做腊肉实质作用是便于储存!在古代,没有冰箱,家畜杀了之后不迅速吃完,很容易腐烂。所以古人想了一个办法。把杀掉的家畜先用盐腌制,这样是防止肉生蛆,再把肉进行熏干,这样肉放置一年或者数年都不会变质腐烂。
第二:以前自然灾害频发,便于储存的腊肉就有了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救急的作用。但是这个救急也只限于地主富人,农民家粮食都没有,何来的腊肉,这个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所以我觉得做腊肉香肠实质作用就是防止变质,便于储存,对抗灾年应急只是附带作用。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灾荒年太多。古时鲜肉无法保鲜,做成腌腊以便长期使用。要不然,你顿顿吃猪肉也吃不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腊肉香肠可以留得时间长,以前获得肉的机会也没现在多,因为金钱和物质都没有现在方便,一有机会就多搞点,为平时做准备!以前农村养猪不象如今商业化,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基本上是有余粮或出了新粮才会开始养几头,而且周期长,一般都大半年或一年才能出仓,杀猪时就刚好赶上年底腊月了。总之这和灾荒基本没关系,腊肉香肠也不够填饱肚子,只为平时改善下饭菜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脑。腊肉等制品是为了能长时间的存储肉类食品。那时候没有冰箱。人们发现用盐可以让肉类食物的时间变长。这是聪明才智。不是为了瘟疫。瘟疫是人类在触碰自然法则的底线。所以撒旦会放出毒舌咬你一口。在古代瘟疫只要一发作只能任期蔓延。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在瘟疫时期只可能发现控制瘟疫的办法发现不了什么用你长时间躲藏的食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导语:
腊肉的历史不严格的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悠久,以文献的记载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易经》中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简单的说,就是对肉又晒又烘烤,基本和今天的操作区别不大。
但做腊肉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本质的原因—南方潮湿
中国的地域分布相对而言,南方多雨水,尤其是夏季六七月的梅雨季节。当然梅雨季不是普遍制作腊肉的时刻。
因为雨水多而导致气候潮湿,为了能把生肉,包括猪马牛羊狗、鸡鸭鹅鱼等的肉能够保存长久就需要制作成腊肉以期望延长保质期。毕竟古代没有冰箱,普通人需要大量的冰来冰冻也相对而言难度更大。
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中有制作腊肉的方法:
以圈猪方杀下,只取四只精腿,乘热用盐。每一斤肉盐一两,从皮擦入肉内,令如绵软。以石压竹栅上,置缸内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灰一重间一重迭起,用稻草烟熏一日一夜,挂有烟处。
《古今医统大全》:
腊肉法 肉三斤一块,用盐三两,擦令匀,入缸腌数日,每日翻两次,却入酒醋中停。再腌三五日,日翻三四次,取出晾干。
除了腌制腊肉,古人也会腌制其他的菜,还有其他干菜。
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记载嗮笋干:
鲜笋不拘多少。去皮切。沸汤焯过晒干。收贮。欲用时以米泔浸用。此胜买者。又兼色白如鲜。
《歧路灯》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一筐子是皂角嫩芽,葫芦条,干豆角,倭瓜片,黄瓜干,干眉豆角。
由此而观,古人多制造“干菜”食用。
吃货的原因—腊肉味美
从今时今日的我们对腊肉的喜爱程度,其实也可以看出古代人也是很喜欢吃腊肉的。
有制作腊肉的方法,自然也有如何把腊肉做成美食的方法。
《清碑类钞》中有一道美食:
“以盐渍猪肉,干而食之,曰腊肉。或煮熟切片,或加笋煮之。”
这难道是竹笋炒腊肉?
在今天湖广一带的大山地区,春节山上多有山笋,一道山笋炒腊肉,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上一篇:二零二零年二月了自由职业的是在城市发展还是到农村创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