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腊肉,香肠,腊味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有肉不吃,做成腊肉香肠,这不是灾荒的问题,应该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生产的肉食品有盈余才能做的。
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有剩余劳动价值!古人弄到肉,当下吃不完,要保留到将来吃,就得想办法延长保存期。于是通过长期的摸索,学会了很多方法,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先民们就在灶坑上用树枝挂肉熏烤,以后逐步改烟熏为日晒的食物延长储存方法。
腊肉香肠是保存肉类的方法之一,中国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因此制作出来的腊肉香肠口味也各不相同,你喜欢哪种口味的腊肉香肠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中国经常发生自然灾害,靠天吃饭。腊肉,香肠,豆腐乳等物存放时间比较長。不易变质。吃法方便。至今受到欢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穷人吃不到肉,怎么做腊肉?
朱门酒肉臭,富人只好将吃不完快变质的酒做成醋,将肉腌制后晒成腊肉,肉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并非灾荒年太多。这是中国人的聪明所至。以前没有冰箱,年节宰了猪又一时吃不完,而平日又无肉可食,便发明了腊肉香肠,便于存放,解决了平日吃肉的需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储备条件 所以古代先民才会发挥才智想了很多保存方式 如肉干 腊肉 油滲肉 腌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对肉类食物进行腌腊,是在食物原料剩余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食物易腐变质的特质,如何保存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时享用,成为早期人类思考的重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都是百姓生存下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古代没有冰箱,不用讲灾荒年,冬季就没有东西吃。古人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日常短缺以及冬季和荒年之需。
《尚书》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天然果品“梅子”与“盐”是人类早期的调味品,梅子果实味酸,人们常用梅子来做调味。食物通过盐、梅的调制,可以长时间贮藏。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人们掌握了“水、火、醯、醢、盐、梅”不仅可以烹制鱼肉,而且可以加工贮藏食物,食物可以通过“水与火”的加工加热或利用“醯醢盐梅”的加工使食物原料长久地存放而不腐败,这就是古代人们加工贮藏食物的最基本方法。
有关肉类的腌制,早在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先民们就在灶坑上用树枝挂肉熏烤,以后逐步改烟熏为日晒。
宋代是肉制品加工贮藏的大发展时期,从宫廷到民间腌腊制品已十分的普遍。在肉制品加工中,增加了新的品种,最明显的是发明了火腿。
在历代的饮食菜谱中,几乎都有腊肉之类的记载,这足以说明腌腊制品在民间的普遍性。通过腌腊的方法对肉品进行加工,不仅可以延缓食物的享用时间,供随时需要之用,还增加了食物原料的风味和花色品种,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物质也丰富,喜欢做腊肉香肠,一方面是对于这种有特色风味食物的爱好;另一方面,腊月里做腊肉香肠这个习俗可以讲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个人的口味受家族的影响很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化成一种自觉形影相随,所以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跟灾荒年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香肠是泊来品,中国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香肠这种吃法,哪有什么腊肠?貌似还没有听说过哪本古籍上记载?古人吃香肠的
上一篇:二零二零年二月了自由职业的是在城市发展还是到农村创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