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蜀汉,汉中,刘备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延死于与杨仪的兵权之争
史料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因为争权,马岱奉杨仪之命率军斩杀魏延。235年,马岱率众伐魏,被牛金所击退。此后再无关于马岱的记载。
郝经称:“(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正史资料分析魏延与杨仪的兵权之争
234年(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军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令费祎去端倪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在。只需丞相府上亲近之官属便可将丞相遗体还而葬之,我当自率领诸军击贼(魏军),怎么能以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前军师)是何等人物,居然还得要为(长史)杨仪所部制约,为其断后!”
因此留费祎一同留下率领部分,并令费祎与自己连名,告知以下诸将。费祎刚开始对魏延道:“当为君抓住杨长史(杨仪)及其手下一干文吏,以散杨长史之军权,必不违背命令。”费祎出门后便骑马奔驰而去,魏延寻思,并为此感到后悔,但欲追之已经不及。
同时魏延亦派人探之杨仪动态,得知杨仪已经依亮成规,诸营帐皆陆续引军而返。魏延大怒,趁著杨仪所部还未进发,先率领自所部南归,并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归之路。
之后,魏延、杨仪皆上奏对方叛逆之意,一日间都飞缴致成都。后主以之问侍中董允、留营长史蒋琬,两人都怀疑魏延而保杨仪。
杨仪等人经由山谷通道,日夜并行,亦追迹于魏延之后。魏延先至并占据了南谷口,遣兵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人遂命讨寇将军王平(何平)在前抵御。
王平对魏延及其先行部队骂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部下将士认为错误在魏延,不敢为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于是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并带回其首级,杨仪起脚踏之:“庸奴!复能作恶不?”遂诛灭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行数十里,听闻魏延已死,问其原委,乃旋而归返。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原来,魏延之意不北降魏而南归者,但是欲除掉杨仪及其手下等人。平时诸将便常与魏延有不同意见、当时的议论却也期待他必可以代亮。本意如此。不能说他有背叛的意思。)
《晋书·天文志》曰: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怨,多相诛残。
《晋书·宣帝纪》曰: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则提到: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魏略》曰:诸葛亮患病,告诉魏延等人说:“我死之后,但谨慎自守,更不要遣人来探视我。”令魏延摄行己事,密持丧而去。魏延遂隐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魏延不和,见到魏延已摄军事,惧怕为其所害,乃张言魏延欲举众北附(魏),遂率其众攻之。魏延本无此心,不战率军而自走,被追而杀之。
轶事
反骨之相
“反骨之说”源自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该书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账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正是以后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之后魏延在刘备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并获得重任,但与诸葛亮之间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三国演义》安排这一情节,可能是为了证明诸葛先生具有识人先识骨的本领。但,小说没有描绘魏延具体的骨相,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有将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骄傲矜持,持才傲物,正是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要刻意压抑魏延,致使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谓“脑后有反骨”为不忠,其实是一桩冤案。《资治通鉴》在魏延被杀后,就明确指出:魏延“实无反意也”。
由于蜀汉无专职史官,对魏延与杨仪兵权之争的脉络细节有所记述不周的遗阙,加上后世戏曲与演义凭空捏造的情节普遍大为流行,使得在大众留下不正确史观认知。
“反骨”是泛指在古代封建社会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因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在对现实本质缺乏了解的时候,开始倾向于宗教或迷信,开始倾向于这些玄乎的说教,一度时候,甚至把它作为了重大选择的指南。粤语中的“反骨仔 ”就是这个意思。
在现代社会中,反骨成为勇于开创,思维敏捷的象征,即“反骨精神”。有一说:头有反骨,万中无一,热播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李大本事即有反骨,被算命先生称为奇骨,五百年出一个,他日必成大器,纵然不能登基坐殿,也是一代王侯。按照风云子相法:脑后有反骨.将来能登科.传说李世民、李自成便生有反骨。
梦麒麟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被任为前锋,驻扎在十里之外,一日梦到自己头上生角,于是请赵直解梦,赵直说:“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敌人即将不战自破的征兆啊!”等魏延离开后却对其他人说:“角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刀下用,在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阴谋论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称:“魏延于蜀国的权力只亚于诸葛亮,而雄壮难以猜御,蒋琬未曾参与军旅之任,而且缺乏威望,假如魏延先回军并且挟持弱主(刘禅),蒋琬当然无法与之争权,蜀国大权必然落入魏延手中。只有令大军撤退,使魏延不能孤立于外,杨仪先入军而魏延不得为主帅于军中,虽然这样会造成蜀国将士激愤甚至几乎成乱,但只需一人(王平)就能制服。”
此属于王夫之个人臆测,与史料之间不尽相符。(蒋琬时任留府长史统领宿卫诸营,史载亦称魏延无反乱之心。)
无罪之叹
冒鹤亭称:“魏延的反乱,亦是词冤而已。其为人虽然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欲遣行者护丞相归丧,而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其才虽不及诸葛,其兴复汉室之心,则与诸葛同。而杨仪素与延不睦,仪不欲居其下之,便引诸营相次还,延于是怒,先仪南归,烧绝栈道,使仪归不得。此则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矣。陈寿于延传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由此可知。蜀中人才本少,横加延以反名,长城自坏,令人愤恨欲食杨仪肉!”
上一篇:2020年如果房地产商只剩下10家,你觉得哪几家最有希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