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易经五十二卦详解(从卦变到成卦)
乾坤,易学,周易易经五十二卦详解(从卦变到成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者:李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李之才以卦变名家,其相生卦变与反对卦变以专言象数、不释文辞为原则,对此前致力于解说卦爻辞的卦变传统作了根本改造,对旧有传统辗转相生、两爻相易的卦变方法也有调整。李之才传人邵雍罕言卦变,前人对邵雍易学中所谓卦变内容的认识多出误解。邵雍罕言卦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卦变说以乾坤为本的理论前提存在困难。通过提出一分为二的成卦学说,邵雍将阴阳确立为根本,将乾坤还原为诸卦,确立了不同于卦变说的理论前提。这一改造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成卦与卦变被整合入邵雍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易学体系之中。
关键词:李之才/邵雍/卦变/成卦
标题注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2019M650760)。
北宋学者李之才(1001-1045)①在世时声名不彰,却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是因为李之才提出了独特的卦变学说,后世言卦变者多宗之;二是因为李氏之徒邵雍阐扬师说,创辟出宋易中极为重要的先天一脉。史传于李邵事迹言之颇详②,但就学说内容而论,李之才易学的具体内涵如何,邵雍易学在哪些方面对李氏有所继承,又作了怎样的改造与发挥,这些问题还不乏疑问,仍有待于探讨。本文认为,卦变说是李之才易学的主干。通过卦变说,李之才对此前易学传统作了深刻改造。邵雍则以其成卦说反思了卦变说的理论前提,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
一、李之才以前的卦变说
卦变是一种以解说卦之来源为目的的易学体例。一般而言,卦变指由两个阴阳性质不同的爻彼此位置互换而造成的整体卦象的变化,即由一卦变为另一卦。《彖传》所谓“上”“下”“往”“来”,被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卦变说的开端。不过,《彖传》中的卦变说十分简略,既没有讲明某卦自某卦来,也没有系统说明这种体例能否普遍地应用于六十四卦,更没有道出此种变化的理据何在。
汉代是卦变说成型的重要时期。荀爽、虞翻以《彖传》为本,建立了系统、成熟的卦变理论,其中又以虞翻之说最为突出。虞翻的六十四卦卦变说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明确提出卦变以乾坤为本。《系辞》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乾坤其易之门”,以乾坤作为变通的门户;西汉京房提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③,《乾凿度》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④,《参同契》进一步点出乾坤与诸卦的关系,“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⑤,荀爽与虞翻遂将乾坤明确当作卦变体系中其他各卦由以生成的根源。荀爽往往直接用乾坤两卦的升降解释诸卦卦变,虞翻则认为乾坤只是生出了十消息卦,十消息卦进一步生出其他五十二卦。但无论如何,乾坤为本乃是荀虞二人共同遵循的原则。这样,以乾坤两卦为根本,卦变说就改变了此前《彖传》只以上下往来谈及两卦关系的情况,获得了一个确定的逻辑基础和起点。
第二,建立了消息卦生杂卦的框架。十二消息卦首见于孟喜卦气说⑥,京房将其应用于占算⑦,虞翻进一步认为十消息卦生出杂卦,并详细说明各卦分别从何卦生出。这样,六十四卦都被收摄在卦变体系当中,由此建立了一个覆盖周遍、层次分明且具有宇宙论象征意义的卦变体系。
第三,完善了两爻相易的卦变原则。《彖传》涉及的卦变均是两爻相易。荀爽的乾坤升降之说也以两爻相易为主。但《彖传》言之不详,荀爽文字多佚,将“两爻相易,主变之卦,动者止一爻”⑧作为卦变说建构原则的是虞翻。这样,卦变具有了普遍性与一致性的原则。
黄宗羲曾言:“古之言卦变者莫备于虞仲翔,后人不过踵事增华耳。”⑨后来的卦变说是否只是踵事增华,或有可商。但虞翻以后,凡言卦变者无不受到虞氏的深刻影响,却是事实。然而,虞翻的体系虽然庞大复杂,却不能一贯。林忠军先生指出,在虞翻的卦变说中,有七卦属于特例:
二阳四阴之卦的屯、颐、小过、蒙本当来自临、观,而虞注来自坎、晋、艮(屯自坎来,颐、小过自晋来,蒙自艮来)。二阴四阳之卦的中孚本当来自遁、大壮,而虞注自讼来。三阴三阳之卦的丰、旅本当来自泰、否,但虞注来自噬嗑、贲。⑩
所谓特例,即按卦变原则本应作如此解,却按其他规则来统摄之。虞翻卦变说除上述七种特例外,还存在一爻动生出两卦的情况,以及一阴五阳、一阳五阴之卦卦变体例不统一的问题。(11)
虞翻卦变说不能自洽并非偶然。这在根本上是由卦变形式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决定的。(12)卦变作为一种纯形式的变化,原本只与卦象有涉,只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六十四卦完全可以按照两爻相易的方法排列成一个秩序井然的体系。然而,卦变的最初目的并不在于描述卦象本身的规律,而是要用卦变关系对卦爻辞作出解释。卦爻辞虽然是依象而系,但辞与象毕竟不是一事,其间难免有彼此扞格之处。这时,卦变形式就要服从于解经的目的,通过牺牲卦象规律的一贯性、系统性来成全对特定卦爻辞的解释。这就是虞翻卦变体大思精却不免自相枘凿的原因。归根结底,虞翻卦变说的上述矛盾反映《周易》象辞之间的固有张力,这种张力对于《周易》来说是根本性的、无解的。虞翻将《彖传》的卦变说发扬光大,从而使这种矛盾更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虞翻之后,蜀才等人虽然对卦变说有所修补改造,但由于徘徊于形式与内容、卦变与解经两端之间,上述矛盾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二、相生卦变
真正意义上的新卦变说,是北宋李之才提出的。李之才的文字散佚几尽(13),幸南宋的易图学著作对其学说有所记录。诸书所载李之才易学有两端,皆为卦变说:一为相生卦变,二为反对卦变。本节先论相生卦变。
李之才有《六十四卦相生图》,收于朱震《周易卦图》(14)。《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周易图》(15)以及林至《易裨传》(16)亦载此图。诸图形制名目有别,但内容一致。不过,诸书因书籍版式问题,所收图式往往分割离析,不便阅读。郭彧先生根据《周易卦图》本《六十四卦相生图》作有整理图(如图一)(17),颇便寓目,可资参考。
《周易卦图》所载《六十四卦相生图》云:
凡卦五阴一阳者,皆自复卦而来。复一爻五变而成五卦。凡卦五阳一阴者,皆自姤卦而来。姤一爻五变而成五卦。凡卦四阴二阳者,皆自临卦而来。临五复五变而成十四卦。凡卦四阳二阴者,皆自遁卦而来。遁五复五变而成十四卦。凡卦三阴三阳者,皆自泰卦而来。泰二复三变而成九卦。凡卦三阳三阴者,皆自否卦而来。否三复三变而成九卦。(《周易卦图》,第275-276页)
李之才的上述卦变方法,从生卦结构说,是以乾坤为根本卦,首先由乾坤生出复姤、临遁、泰否六卦,再由此六卦生出其余五十六卦;从阴阳爻数说,是先将除乾坤外的六十二卦分成五阴一阳、五阳一阴、四阴二阳、四阳二阴、三阴三阳、三阳三阴六类,然后再以复姤、临遁、泰否六卦作为六类的代表,认为同一类中的其他各卦都是从其代表卦衍生而来。这种卦变方法,前人以“相生”名之。所谓相生,即乾坤、消息卦与杂卦辗转相生之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