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伊斯兰美女(阿布-卢赫德:罩袍,穆斯林女性与自由选择)
女性,穆斯林,伊斯兰伊斯兰美女(阿布-卢赫德:罩袍,穆斯林女性与自由选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莱拉·阿布-卢赫德(Lila Abu-Lughod)译/Aseem
二十年前,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苏联解体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进程无疑是沉重一击,对于全球思想界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震动。美国以9·11为契机入侵阿富汗,开启了漫长的反恐战争;而戏剧性的是,时逢9·11二十周年,美国在此刻从阿富汗撤军,留下一片狼藉,塔利班重夺政权,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原点。二十年后的当下,在令人失语的痛苦中重温那场知识界的震荡,有多少批判和反思还具有有效性?
澎湃思想市场推出“9·11思想考古”专题,尝试回溯国际知识界对袭击事件及其后美国与盟友发动的“反恐战争”的思考轨迹。专题收录的文章和访谈既包含对袭击事件的紧迫、即时回应,也纳入了事件后各不同历史阶段的回望和反思。
鉴于二十年时间跨度之长,专题很难全面覆盖知识界的回应,我们所“考古”的思想轨迹大致按照几条线索展开:将袭击事件置于美国自身暴行和制造灾难的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的脉络中理解,追问袭击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警惕9·11事件后国家权力的危险扩张——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名拓展监控手段、中止宪法权利、牺牲公民自由、镇压政治异见;反思“反恐战争”这场打着惩治邪恶、维护正义旗号的主权者对非主权者的“战争”;指出“文明冲突论”解释框架的缺陷,驳斥西方对所谓“伊斯兰文化”的刻板呈现,揭示西方对穆斯林世界复杂历史现实的无知带来的恶果……
这些线索之间既不界线分明也不彼此独立,而是互相关联、交织缠绕,学者们的具体分析因而往往同时勾连多条线索。尽管视角不一,但知识分子的根本关涉是一致的:如何重新构想世界以避免战争和冲突、找寻与他人和平共存之道?在9·11袭击引发的哀痛、惊愕、恐惧的民众情绪被民族主义话语裹挟,继而汇集成汹涌的战斗呼号和暴力狂热之际,知识分子严守异议与争辩的空间,“不合时宜”地履行批判和质疑的职责,在绝境之中留存希望。
我们尽可能为专题涵盖的每一篇文章邀约相关译者/研究者撰写导读,介绍思想家在9·11前后的问题意识脉络并补充具体的历史语境。本专题将在今年内持续更新,如有遗漏的重要视角,欢迎读者投稿补充。专题由实习编辑毛超予协助共同策划。
阿布-卢赫德
【译者导读】
莱拉·阿布-卢赫德(Lila Abu-Lughod),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长期关注伊斯兰世界的女性/性别和人权议题。9·11事件后,阿布-卢赫德注意到,西方媒体与大众文化中,饱受压迫、亟待拯救的穆斯林女性形象无处不在。这种形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与殖民主义渊源颇深,并随着9·11事件的持续发酵不断强化,席卷整个西方舆论场。穆斯林女性被呈现为自己宗教和文化的受害者,迫切需要自由派白人女权主义(及其背后的政府)解救。这种“拯救叙事”因而起到为美国的政治干预和军事入侵正名的作用。
为了反思和批判这一现状、更负责任地思考穆斯林女性的生存境况和权利问题,阿布-卢赫德在9·11事件后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例如2013年出版的《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吗?》[Do Muslim Women Need Saving?])。她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田野经验驳斥了西方对穆斯林女性的呈现及其“拯救叙事”,通过深描穆斯林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欲求、愤怒、失望、梦想,她们的快乐、虔诚与坚韧——为“宗教”、“父权”、“结构”、“能动性”、“选择”、“自由”、“抵抗”、“解放”等抽象概念赋予了具体且复杂的意涵。
在西方对穆斯林女性的呈现中,服饰成为核心意象之一,在西方的普遍想象中,遮罩面部或身体的穆斯林女性形象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她们遭受的压迫。在本文中,通过具体分析穆斯林服饰的样式风格,它们传达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意涵,以及穆斯林女性自己对此的看法与实践,阿布-卢赫德破除了“选择”与“约束”的简单二元对立,并强调,不应将数百万穆斯林女性各不相同的生存境况和行为态度简化到一件服饰上,更不应将遮罩身体本身等同于缺乏能动性或丧失自由。西方盛行的蒙面的穆斯林女性形象会钝化我们的理解,阻碍我们看到现实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议题上移开。
阿布-卢赫德认为,如果真的关心女性处境、希望为女性伸张正义,那么就需要接受世界上存在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对解放的不同愿景、对美好生活的不同想象这一事实;需要放弃对蒙面形象和拯救叙事的执迷,尊重穆斯林女性自身的主体性、看到她们的能动性;与此同时,非伊斯兰世界的人们也需要反思自身——在这个相互关联、彼此涉入的世界上,自己对远方他人的处境负有何种责任?任何立场或实践都应以尊重为前提,寻求联盟、联合和团结。
【正文】
穆斯林女性:图像的力量与怜悯的危险
原文于2006年9月1日,刊发于欧洲文化杂志Eurozine(www.eurozine.com)。首次译作中文,澎湃思想市场经作者和Eurozine杂志授权翻译刊发。(©️ Lila Abu-Lughod / Eurozine)
在我们这些美国人或欧洲人眼中,穆斯林女性或来自“中东地区”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形象?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图像,它们奇怪地局限于一套非常有限的修辞或主题:被压迫的穆斯林女人,蒙面的穆斯林女人,不像我们一样拥有自由的穆斯林女人,被她信奉的宗教控制的女人,受她的男人宰制的女人。
这种形象在西方由来已久,而自9·11事件以来,它们变得尤为可见并反复出现。美国的许多女性动员起来声援被塔利班原教旨主义压迫的阿富汗女性,媒体将后者呈现为从头到脚包裹在罩袍(burqa)里、不被允许去上学或涂指甲油的形象。随后这些穆斯林女性遭受的压迫成为乔治·W·布什政府军事入侵阿富汗的道德理由之一。【1】这些遮罩面部、饱受压迫的女性形象被用来鼓动人们支持干预。美国的干预行动给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穆斯林女性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恐怖、混乱和暴力,此外我还想指出,对于身在西方国家的我们来说,如此穆斯林女性形象的流传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它阻止我们看到(作为人的)穆斯林女性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已故的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其名作《东方学》【2】——这部变革性和批判性的著作考察了西方对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研究与统治或殖民这些地区的更大项目之间的关联——中指出,文学和学术研究对穆斯林“东方”之呈现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引证性(citationary nature)。也就是说,后出现的作品通过引述之前的作品来获得权威,它们在一个无休止的链条中互相引证,完全不用考虑穆斯林东方的实际状况。即便到了今天,在对穆斯林女性的视觉呈现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一点。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这样的图像,它们清楚地揭示了“穆斯林女性”图像的引证性。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我称之为“黑与白”的作品。例如,在马利克·阿卢拉(Malek Alloula)的《殖民后宫》(The Colonial Harem)一书分析的1930年代法国殖民时期明信片中,幽灵般的白色服饰包裹着难以捉摸的阿尔及利亚女人。【3】阿卢拉认为,此类摄影作品意在将阿尔及利亚女性变得对法国士兵、游客和人民来说易于理解——即便只是象征性的理解。在这之后,1990年代末的美国媒体封面(甚至包括《纽约时报杂志》和《高等教育纪事报》这样格调较高的媒体)同样将穆斯林女性呈现为遮罩面部、身体包裹进不显身材的白色或浅色伊斯兰服装的形象。而这些是来自约旦或埃及的女性,她们的生活处境与殖民时期的阿尔及利亚女性截然不同,也与她们自己国家的众多其他女性不同。此外,阿卢拉的书中还附有一些明信片图像,其中女性通体着黑衣、只露出眼睛,十分引人注目。同样地,1990年至今,几乎一模一样的图像出现在《纽约时报杂志》乃至荷兰皇家航空的杂志封面上,尽管这些图像的关联文章是关于不同国家的——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这其中存在惊人的统一性。
上一篇:依文男装(依文开启高级3D定制体验时代 用极致满足极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