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双边市场)-双边发展是什么意思
平台,效率,互联网(双边市场)-双边发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将时间回到2017-2018年,拼多多的崛起有数个基础条件已经满足,电商的四个前置条件(用户端、商家端、支付端、物流端)都为新的平台做好了准备。
用户端:2017年,微信推出小程序,为服务一批新的互联网用户做好了基础。商家端:2015年至2018年,为了获取更高的广告收入,阿里系刻意将流量从淘宝向天猫转移。2016年,阿里通过打假,全年下架24万店铺。支付端:2014年微信通过红包切入支付市场,并最终在于支付宝的竞争中后来居上。物流端:第三方物流成熟。以韵达快递为例,根据公司公告,单票快递收入由2013年的3.6元左右下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1.7元左右。但上述都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早期拼多多的独特机制,提升了白牌标品的供应链效率和信息效率。
早期拼多多采用了独特的商品分发策略。
回到2018年左右,早期的拼多多,极为弱化搜索功能、拼成功才下单、不强调店铺概念,商品与用户的匹配主要靠信息推荐和社交传播。“信息推荐”是指拼多多APP和小程序上的商品流推荐,“社交传播”是微信生态内的裂变传播。
2018年左右,对于用户与商品的匹配,拼多多和阿里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拼多多:以成交量为核心的商品分发策略。
以算法推荐为核心,将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推荐给最多用户,再加上用户在微信内的社交传播,头部商品的成交量非常庞大。
阿里:以成交利润为核心的商品分发策略。
商品获得流量主要依靠买量,大部分流量都要商家花钱。最后往往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获得最高的流量。譬如高毛利的美妆品牌、女装品牌占据大部分推荐流量,而在搜索流量里面往往也是品牌最强、利润最高的单品占据最好的位置。
我们用南极电商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诠释早期拼多多和阿里流量分发模式的区别:拼多多倾向于最大化分发最具备成交能力的SKU,所以一旦某个SKU被拼多多的算法选中,成为爆款的概率远远大于在阿里系平台。可以看到,在2018年,拼多多渠道约占到南极电商全平台销售额的8.6%,但在阿里平台仅有不到10个销量过10万的商品链接,而在拼多多上超过了100个。
独特的商品分发机制提升了白牌标品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解决最早的问题,为什么说早期拼多多大幅提升了白牌标品在平台上的效率。
白牌商品的定义是没有(或者很少)产生品牌的行业的商品,如垃圾袋、拖鞋、土豆等。对于白牌标品,通常的消费决策逻辑是,不看品牌、不做过多比较、价格优势极大。
信息效率:拼多多可以为消费者推荐更好的白牌标品。
拼多多的商品分发核心逻辑是把别人买的也推荐给你,而对于白牌标品,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是非常相似的(最核心因子是价格是否低),这样准确匹配的概率就非常高。
而阿里的逻辑则不然,在阿里系,大部分流量都是要花钱的,但对于白牌商品,竞争激烈,毛利非常低,如果要花钱去推广,往往意味着售价必须大幅提升,以覆盖成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阿里系获取流量的往往是高品质、高售价的商品,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譬如当消费者要买垃圾袋的时候,拼多多推荐的平价垃圾袋更能让主流消费者满意,而在阿里系,获得流量的只有高单价高品质的“优质垃圾袋”,这并不是主流消费者的诉求。
而另一个竞争对手京东,因为高昂、刚的自营物流支出,更不可能把流量分到低单价低毛利的白牌商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期拼多多的流量分发机制,才能够为白牌商品做更准确的匹配。
供应链效率:拼多多的爆款机制,提升了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在流量分发上,更容易产生爆品,可以让上游工厂产生更强的规模效应,压低成本。考虑到白牌商品的供给集中度非常低,但产能相对充裕,爆品能带来的规模效应收益非常大。
虽然同样是以广告进行变现,早期拼多多和阿里的逻辑并不一样,阿里赚的是品牌溢价中的一部分,而早期拼多多赚的是规模效应中的一部分。
阿里无法跟进拼多多的策略。
有很多的小公司,在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虽然策略具有创新,可以提升效率。但是随着大公司的跟进模仿,小公司也往往做了先烈。
所以拼多多的成功,还建立在阿里不能模仿的基础上。这主要来自于两点,第一是阿里不愿意丧失自身的利润,第二是阿里没有微信生态系统的支持。
早期拼多多的逻辑对于白牌标品之外的品类并不适用。
但是我们同样能够看到,白牌标品之外的品类,拼多多的逻辑并不适用。
对于非标品,消费者之间的品味偏差比较大,A喜欢的衣服B不一定喜欢,拼多多的算法推荐难度会相对大。
对于品牌商品,商家宁愿花钱做广告,也不愿意降价促销,以免破坏自己在全渠道的价格体系。
所以对于非标、品牌商品,阿里和京东还是更加合适。拼多多的品牌战略也一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拼多多的逻辑与阿里越来越趋同。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反复强调了早期拼多多,而不是现在的拼多多。这是因为,我们看到,随着拼多多的高价化、品牌化,现在的拼多多,逻辑与阿里越来越趋同,我们认为,拼多多电商业务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利润可以快速浮现。
我们看到,早期拼多多的几大特色,已经逐渐消失。拼多多取消了不拼成不发货的规定,提升了搜索的权重,开始强调店铺。在算法推荐中,高单价商品获得的权重也在提升,品牌商品也比之前获得了更多流量。我们认为拼多多的逻辑在迅速向阿里靠近,虽然两边还是有自己的差异化和比较优势,但差异化确实在缩小。如果未来阿里能进入微信的生态系统,拼多多的比较优势会进一步丧失。
在这样的战略逻辑下,我们认为随着拼多多的电商业务进入红海领域,将快速遇到增长瓶颈,但随着推广费用下降,利润会快速浮现。未来拼多多的市值看点,将更多的取决于电商平台之外的业务,如社区团购。
2.3 切换壁垒:多归属倾向导致行业分散与大部分的行业不同,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使用者切换壁垒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多归属属。行业的多归属倾向越明显,行业的竞争格局更加趋向于分散。
多归属: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具有同时使用多平台的行为。单归属: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只使用一个平台的行为。通常而言,消费者相对懒惰,不太倾向于使用多个平台,而生产者则非常勤奋,会多个平台综合比较。因为对于前者而言,平台效率的差距对生活影响并不大,而对于后者来说,往往则是事业的根本。
而同样对于消费端用户,娱乐属强的平台更倾向于单归属,电商属强的平台更倾向于多归属,其中单价越高的平台越倾向于多归属。譬如用户可能只需要一个微博类的APP,却需要多个电商APP,买垃圾袋的时候更可能在拼多多看完就下单,但买高价位手机的时候却会在京东、阿里、拼多多三家比价。
2.3.1.外卖和打车的比较研究:为何美团外卖的壁垒高于滴滴打车?
上一篇:高蔡_高蔡手机网官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