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经之谈什么意思 不经之谈的稽是什么意思
日记,同治,对联不经之谈什么意思 不经之谈的稽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不经之谈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不经之谈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尧育飞
如果一位读书人无法参与主流文学世界的活动,却又不放弃文学创作,他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如果他还必须与一般不识字或粗识字的民众打交道,他是选择与民众打成一片,加入民众的“杂字世界”,还是继续保持他精英文人的姿态,从事“文字下乡”(费孝通语)的工作?
在明清时期,许多地方的知县便是这样的读书人。他们的文字无法进入主流的诗文世界,然而诗文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他们只能继续对边缘地带的山水发出诗人的咏叹。身处繁忙的公文世界中,他们也试图改造周围的环境,让基层的文字世界的群体更为扩大。从文字推广的角度而言,他们的文字活动,有些类似于“文字下乡”。不过就他们本身的动机来说,这些活动不过是文人身份的自然流露,是他们的表达欲和职责驱动的结果。
晚清基层官员周长森的日记,就反映了这样一位读书人在文字世界中的挣扎。周长森(字莲叔,号甘菊轩主人)是江苏六合人,活跃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其所著《六合纪事》根据日记编成,记载咸丰年间江苏六合地区太平天国的战事活动,久为学界所注意。近年周长森撰写的另外两部日记《北上日记》《莅官日记》也已陆续出版。《北上日记》收入《蟫庐日记(外五种)》(卢康华整理,凤凰出版社,2016年)中,原为佚名抄本,据李军《抄本〈北上日记〉的作者及其史学价值》可知作者即周长森。该日记记载同治六年(1867)三月至八月周长森解饷至京师的经历。《莅官日记》,稿本四册,原藏首都图书馆,中华书局2010年印行《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收入整理本。《莅官日记》记载了周长森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至同治十年(1871)五月监护任江西崇义县知县任内事。此外,周长森尚有《甘菊簃诗集》等诗文集存世。本文主要以同治年间周长森两部日记《北上日记》《莅官日记》为对象,讨论晚清知县的阅读和写作情况。
周长森《北上日记》收入卢康华整理《蟫庐日记(外五种)》(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
一、舟中读与县署读
对基层官吏而言,读书并非他们主要的职业,因而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读书的种类、读书的状态可能呈现十分不同的面貌。《北上日记》《莅官日记》这两部日记就鲜明反映周长森人生过程中差别很大的两种阅读状态。以所处的环境划分,《北上日记》呈现的状态为舟中读,《莅官日记》反映的读书状态则是县署读。尽管在这两段时间中,周长森都是差中读书,但其间的阅读旨趣却有较大差异。前者所反映的阅读状态呈现的是消遣和放松为主,而后者则带有鲜明的功用目的。
同治六年(1867),周长森押解军饷从江西南昌北赴京师,一路上较为顺畅。对周长森而言,漫长的旅途需要一些遣闷的办法,读书自然成为他消遣的最佳方式。此期他所阅读的书籍,主要是小说。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对于读小说解闷早有心得,他们常打趣这是“适趣解闷”的良方,这表明他们已经自觉认识到阅读小说是一种轻松的休闲方式。因为轻松,故而这种阅读主要受公事繁忙与否的影响。当公事清简时,他们往往有大量时间阅读;反之,公事繁忙,他们读书时间和所读书种类也大幅下降。《北上日记》清楚地反映了周长森的阅读曲线。
这年三月份,周长森押解的饷船主要在江西和长江中游航行,事务较少,他也进入小说阅读的“迸发期”。根据日记可知,三月十三日,周长森翻阅《说唐野史》全部,“漏下四下,始就枕”。三月二十一日,“日长无可遣闷,得野史《说岳》一部,翻阅至漏三下”。三月二十七日,“日内得野史《五虎平西》、《平南》等传,荒唐可笑,藉以遣闷。至漏四下。”短短半个月时间,周长森已经读完四五部长篇小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周长森的船只较为平顺,应酬也少,因而有大量时间阅读,而他本人对讲史的章回小说似乎情有独钟,且颇为沉迷夜读,往往读至凌晨方才作罢。
整个三月份,在舟中不足20天时间中,周长森总共读完8种书,分别为《说唐野史》《都门纪略》《坚匏集》《说岳》《西厢传奇》《五虎平西》《平南》《粉妆楼》,全都是小说。可见对周长森这样的基层官吏而言,阅读的目的主要在消遣,而小说便是上佳的消遣读物。例如三月二十八日日记记载,“阴雨继至,与殷都戎小饮,畅叙历年运事。复出野史《粉妆楼》一部,俚鄙无可采者,然其剖别贤奸,取义惩劝,亦作者之志也,惟不经之谈为可哂耳。”阴雨天无事,周长森和同行的殷姓军吏对饮,谈论往年运饷事情。估计兴致颇浓,周长森又拿出小说《粉妆楼》翻阅。《粉妆楼》为《说岳后传》的续书,嘉道年间“竹溪山人”所作。可惜周长森读后,评价不高,认为小说的可取处不过在立意醇正而已。然可想见的是,对周长森来说,雨天读小说,和雨天对饮闲谈并无多大区别。日记中这个剪影,也反映了底层读书人的真实阅读兴趣。
当周长森一行顺江而下经过南京,到达江苏境内大运河沿线后,行程较为顺遂,而事务也逐渐增多。四月二十六日,周长森一行从清江浦北上之后走陆路,此后日记中竟没有与读书相关的直接记载。仅仅五月十九日将抵河北清河时,周长森阅读了《清河县志》。此后两天,他还阅读了《白香山诗集》。六月抵达北京交卸军饷后,周长森才前往琉璃厂寻觅《瀛寰志略》。七月下旬,周长森乘船抵上海,再返回江西。此行结束,日记也随之作结。从周长森这趟行程看来,相较于陆路车行,舟中似是较为理想的阅读场所,而海运的火轮船由于很快到达目的地,反倒不是理想的阅读环境。
《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目录
当周长森于同治八年底抵达江西崇义县任知县时,他所拥有的阅读条件和所处的阅读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情况下,周长森都在县署读书,偶尔下乡访察时,也能身处较好的阅读环境。由于时地的差异,此期他阅读的数量、种类均有别于同治六年《北上日记》所示。
与几年前的舟中读书相比,作为知县的周长森,阅读书籍的门类极大丰富,诗词、小说、史书、律令等书籍均囊括其中,而主要包括律例类、官场教材类、文史类等三部分(完颜绍元《日记里的县长读书》,见氏著《说官衙门道》,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30-132页)。尽管他仍然阅读《聊斋志异》等小说作为消遣,但这一时期周长森的阅读呈现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大部分阅读都带有明确的功利与实用目的,而作为纯粹文人的自由阅读时间则十分稀有。
同治八年底,刚刚上任崇义县知县的周长森,显然还没有完全做好当一名知县的准备工作。在这个月的许多时间里,他都慌不迭地看各类律例书籍。从日记记载来看,多数时候,周长森都是碰到类似案件,才匆匆翻阅律例书籍。看来,周长森的阅读颇有些临时抱佛脚的味道。例如同治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灯下阅读《律例便览》,终二卷 ”。当天的日记还记载了民众募修官道事,日记又云:“沿山石脚一律铲平,宽必五尺,违者议罚。”显然,《律例便览》影响到他的施政。此后一个月时间内,周长森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钱谷刑名等方面书籍,因为,年底正是完粮纳税之时,他急切需要制定应对民众拖税抗税的办法。十二月十三日,周长森在“灯下阅钱谷册籍”。十四日,又在“灯下阅《福惠全书·钱谷部》”。第二天,周长森即“谕各乡书办勒限完粮”。从这里不难发现,周长森这一时期的阅读基本上是现学现卖。有时这些阅读活动发生在施政日期以前,这些阅读就是施政的准备;有时,相关阅读活动发生在行政活动之后,这些阅读活动看起来是就是在为一些行政不当做补救。例如十二月二十日,白天,周长森“签催各里欠粮。晚阅《处分则例》”。这条记载表明,周长森为无法完成完粮纳税既定目标而焦虑,试图从书中找出一些答案。
上一篇:兵荒马乱造句 用兵荒马乱造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