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经之谈什么意思 不经之谈的稽是什么意思
日记,同治,对联不经之谈什么意思 不经之谈的稽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次,周长森的诗文世界反映了文学史中被遮蔽的一些情况。周长森的诗文创作为解读县级以下地方的诗文创作、诗文流通提供了鲜明的材料。就周长森而言,这些诗文渗入地方相当困难,大多数的诗歌因而沦为个人的自娱自乐。就日记所见的材料看,无论图写山川,还是宣扬政教,周长森的诗文并未在崇义县引起什么反响。这表明,文学史所呈现的清帝国文学世界,在偏僻地区很难下沉。在文学领域,我们或许可以说,清代存在“文学不下县”的状况。类似周长森这样的知县,就是主流文学世界流通的最后末梢。因而,这些文学边缘人也有可能成为探测文学中心动向最敏感的部分。
如此一来,利用周长森的阅读书单,也可能挑战一些传统文学史知识。由于文学史普遍关注主流文学世界的变迁,故论及乾嘉以后的诗坛,人们多以“灵派”“肌理派”等大的诗学流派统摄,至于晚清,则是宗宋诗风和“同光体”波澜不已。然而,在文学史关涉的主流诗文世界之外,中下层读书人诗文好尚可能大不一样。例如,周长森即特别喜欢灵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尤以蒋士铨(1725-1785)、张问陶(1764-1814)两家为甚。同治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午后,翻《忠雅堂集》”。此后的三四月份,周长森均在阅读张问陶的诗集。四月初十日,“读《船山诗卷》”。四月十四日,“读《船山诗集》。船山先生生于乾隆甲申,前予六十年,其宦迹终于莱州知府”。四月十六日 ,“阅《船山诗集》”。四月十九日,“读船山《药庵退守诗编》”。当然,周长森对袁枚诗集也比较喜欢。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五日日记云,“灯下检得《随园诗集》,阅七、八两卷”。可见,袁枚诗集久已在他行囊。如周长森这样的中低层文人的诗文宗尚,表明灵派诗歌的影响在袁枚等人之后,仍有强大的影响力,晚清诗坛并非完全是宗宋诗风和“同光体”的天下。
再次,周长森“文字世界”里的联语输出,为研究晚清地方文治提供了一扇窗口,同时也为联语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占据位置提供了证据。联语在清代特别繁盛,就外部因素而言,可能与清代社会治理日趋完善有关,各类物质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处理最终可能都离不开联语收束;就内部因素而言,联语和诗歌在体式和传情达意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清诗的繁荣可能带动了联语的兴盛。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联语位于“文学世界”与“杂字世界”的交互地带,为精英文人和普罗大众之间建立文字联结提供了重要的通道。正如程艾蓝(Anne Cheng)在《中国思想史》绪言所说,“汉语文本就是一块布匹,需要读者适应其中反复出现的纹路。它如一把梭子在同一块经纱上穿来复去,给人不断重复传统论调的印象。我们需留意它一点点描画出来的图案,因为这正是其幽深之处。”在明清文化语境中,联语可能就是这样一块特殊的布匹。精英文人大量使用联语,普通民众也参与联语的观看与写作之列,证明联语是清代“普化凡庶”的有益工具,联语的这项重要功能可能为许多文人把握到了。
将日记这种特定文献视作理解世界的普遍基础,固然不对,毕竟,日记并非解码万物的万能钥匙。然而,如果在文学边缘深究周长森《北上日记》《莅官日记》的意义,则它的确反映了晚清一类官员文人独特的“文字世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18ZDA259)阶段成果,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首发。作者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兵荒马乱造句 用兵荒马乱造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