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伊川,圣人,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绍兴三年(1133年),尹焞往来于四川巴中广安军一带。此时,其弟武功府君尹烛卒于广安。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二十三日,邢纯任监涪陵酒税一职。迎侍尹焞往涪陵居住。从绍兴四年至绍兴六年(1136年),尹焞在涪陵寓居了两年。其所居处为千佛院,尹焞辟“三畏斋”而居。“三畏”取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以“三畏”名其斋,表明对孔子思想的谨守。对此,尹焞说:
某旧在涪陵千佛寺居,扁坐处曰三畏斋。至此复取旧额扁坐榻之前,聊以自警。后因看人编伊川师说,说三畏处曰:畏天命,不负所畀付;畏大人,亦以自畏;畏圣人之言,以自进德也。某不觉愧于中者累日,盖平日以是名斋,自谓有深得,且如畏圣人之言,只是谓道之所在而已。[2]47
尹焞对三畏作了自己的解释,尤其把圣人之言解释为道之所在,其目的是为了进德,把圣人之道传播开来。
绍兴四年年底,尹焞门人冯忠恕来涪陵与尹焞会聚。尹焞为冯忠恕之父冯圣先墓志题跋。冯圣先乃尹焞“同门之友”,两人曾同处讲学。其跋云:
余友圣先,每至洛见先生,多同处以讲此道也。焞贫居杜门,未尝一到,汝晦其子,忠恕好学乐道。丙午秋九月,焞被召赴阙。忠恕相访,不暇款语。兵火之余,奔窜来涪陵。再获与其子会聚,遂录此铭见遗。时绍兴四年十二月望日。偶书此,以志岁月云。[2]24
冯忠恕记尹焞所言问学于程颐之语,成《涪陵记善录》一卷。今收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尹焞居住涪陵期间,将在蜀中得到的数本记录程颐讲学言论的文字编为《师说》一书,并为之作序。其序云:
焞年二十始登先生之门,被教诱谆谆垂二十年。昔得朱公掞所编杂说呈先生,“此书可观否?”先生留半月。一日请曰:“前日所呈杂说如何?”先生曰:“某在,何必观此。若不得某心,只是记得他意,岂不有差。”经兵火来蜀中,得数本。窃观之其间或详或略,因所问而答之。盖学者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未能无失,不敢改易。焞虽未尽识其意,以所见无疑者,辄成此书,目为《师说》。览者各自得焉,不能详告也。绍兴六年四月二十一日门人尹焞记。[2]22
可知此《师说序》作于绍兴六年四月尹焞寓居涪陵期间。其成此书的目的在于传播程颐的理学思想。这使得程颐的学说在蜀地进一步流传开来。不仅如此,尹焞还为在蜀见到的程颐画像题辞。其言曰:
焞至蜀累年,见伊川先生画像数本,最得其真。然则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殆非画工所能传也。学生祁宽好学守道,欲刊诸石,以传久远。其志益可佳矣。门人河南尹焞题。[2]23
尹焞门人祁宽,字居之,曾记《和靖语录》,今亦收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祁宽欲将程颐的画像刊刻,“以传久远”。于是,尹焞为之题辞。在尹焞入蜀以前,程颐理学在四川已有相当的流传,蜀中既有《伊川易传》,又有程颐的画像,并且《伊川语录》在蜀中也“人人成编”。尹焞说:“兵火之余,偶至蜀中,见人人成编。”[2]23经尹焞在蜀对其师说的努力推广,进一步扩大了二程理学在四川的流传和影响。
在蜀地居住四年后,尹焞奉诏入朝,离开涪陵。先是于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侍讲范冲向朝廷举荐尹焞以自代。此年十月有旨召尹焞入朝赴行在,尹焞多次辞免未获准,乃于第二年九月离开涪陵上路。临行前,尹焞以文告于涪陵北岩的伊川先生之祠。其文曰:
维绍兴六年,岁次丙辰,九月丙寅朔,二十有五日庚寅,门人和靖处士尹焞诣伊川先生侍讲祠而告曰:焞甲寅孟秋,始居涪陵,乙卯孟冬,误辱召命。继下除书,实嗣讲事。人微望轻,敢绍前躅。辞不获命,勉赴行朝。有补于世,则未也。不辱师门,则有之。今茲启行,惟先生有以鉴之。谨告。[2]24
从绍兴二年入蜀,到绍兴六年十月至夔门,尹焞共在四川待了四年。其中在涪陵寓居两年,其他时间在阆中、武信、巴中、广安等地活动。在蜀期间,尹焞寻得《伊川易传》,并为之作《书易传后序》,编著《师说》一书,并讲学授徒,为理学在四川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尹焞作为程颐晚年的著名弟子,于南宋初入蜀,在蜀中的阆中、巴中、广安、涪陵等地活动,通过讲学著述、与蜀中学者交流,传播了程颐的思想,扩大了理学在四川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洛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尹焞.和靖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石训,姚瀛艇,刘象彬,等.中国宋代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徐洪兴.旷世大儒:二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朱熹.朱熹集[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6]张栻.张栻全集[M].杨世文,王蓉贵,点校.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7]徐远和.洛学源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