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伊川,圣人,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021-07-18 20:42·宋史研究资讯
感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赐稿
原文载《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尹焞的理学思想及其对程颐思想的传播
文丨蔡方鹿 姜 雪
蔡方鹿,男,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0066),主要从事理学与经学研究。
姜雪,女,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摘 要:尹焞的理学思想继承二程的天理论,同时也表现出某种心本论的思想倾向;强调在分殊的基础上而推理一,把理一分殊与兼爱说区分开来。其继承了程颐的道统思想,并主张将其贯彻到力行实践中,把词章之学与求圣人之心结合起来,而施之于日用。尹焞还提出圣人可学的思想,强调行以至圣,付诸实行。此外其理学思想还着重体现了“重礼义反对求和”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传播程颐思想方面,尹焞入蜀,寻得《伊川易传》,并为之作《书易传后序》;编著《师说》一书,讲学授徒,为理学在四川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洛学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尹焞;理学思想;道统;程颐思想;传播
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充,号和靖,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年二十受学于程颐。程颐教尹焞以《大学》《西铭》,又令看敬字。后应进士举,因策问中有诛元祐诸臣之议,尹焞对此不满,不对而出,告于程颐,遂不复应进士举。又从程颐学《易》。大观(1107年—1110年)初年,新学日兴,谏官范致虚上言,称程颐倡为异端,而尹焞和张绎为其羽翼。在程颐同时的两个弟子中,张绎以高识,尹焞以笃行而著称。程颐去世后,尹焞聚徒于洛阳讲学,士大夫皆宗仰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靖康元年(1126年),同知枢密院事、京畿河北东路宣抚使种师道上表推荐尹焞,乞召置经筵。尹焞辞不受。后朝廷再下旨促召,尹焞不得已赴阙,然仍不愿做官。朝廷知不能留,乃于随后诏赐“和靖处士”放归。后入蜀避难,讲学交流。返朝后讲学于经筵,力主抗金,不久即乞致仕。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庙。
一、尹焞的理学思想
在程颐的晚年弟子中,尹焞是深得程颐赞赏和器重的门人。当其他学者来向程颐请教时,程颐则让他们先去问尹焞。《二程集》载:
鲍若雨、刘安世、刘安节数人自太学谒告来洛,见伊川,问:“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之道,何故止于孝弟?”伊川曰:“曾见尹焞否?”曰:“未也。”请往问之。诸公遂来见和靖,以此为问。和靖曰:“尧、舜之道,止于孝弟。孝弟非尧、舜不能尽。自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以至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又如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直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非尧、舜大圣人,不能尽此。”复以此语白伊川,伊川曰:“极是。纵使某说,亦不过此。”[1]431
尹焞在回答学者关于尧舜之道的提问时,指出孝悌是尧舜之道的基本内容,也“非尧、舜不能尽”。强调孝悌体现在“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日常生活的尽孝之中,在无声、无形之中事父母以孝。并把事父母以孝与天地神明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孝悌作为天地间天经地义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程颐的赞赏,认为即使让其本人释义,也不会超过于此。
尹焞继承二程的天理论,认为天理即实理,主张不为人欲所蔽,以循其天理。他说:“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哉!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也。天理皆实理也,人而信者为难。”[2]30指出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应循理而不逆于理。认为尽管天理是实理,但如果蔽于人欲,也会使天理亡,可见天理与人欲不并共存。
虽然尹焞继承了二程的天理论,但也表现出某种心本论的思想倾向。他说:“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2]30认为尽管人的身体生在天地之后,但心却在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并且天地也是出自于吾心,即天地万物是我心的产物。这具有一定的心学倾向。在二程兄弟的天理论哲学体系里,其理本论与心本论之分并不明显。而到了南宋,则有了朱熹、陆九渊两家学术的分野。尹焞的心本论倾向则是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理一分殊”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理论,程颐在与杨时论《西铭》时,把张载的《西铭》用“理一分殊”加以概括。程颐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1]609尹焞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在《跋西铭》一文中说:
横渠先生作此铭,或疑同于墨氏之兼爱,寓书以问伊川先生。答曰:《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注云:二者亦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子则二本而无分(注云: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二本也)。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且谓言体而不及用,彼欲推而行之,本为用也。反为不及,不亦异乎?[2]22
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理一;而爱无差等,则是二本。这是儒家与墨家的区分之处,而尹焞则强调理一,批评无别而二本的墨子观点。他看到分殊的弊病是私胜而失仁,主张在分殊的基础上而推理一,以理一作为事物的根本,把理一分殊与兼爱说区分开来,这是对其师程颐思想的继承。
《师说》是尹焞在蜀期间所编著的记载程颐讲学言论的书籍,其中也记录了尹焞本人的思想。关于程颐的经学,《师说》载:
时敏问先生:“伊川五经皆有解乎?”先生曰:“只有《易传》,他经则分与门人理会,俟他时却欲会作一处看,不期谪涪。启手足时,却有《中庸解》取出烧了。曰:‘《易传》足矣,何以多为。’”先生又曰:“得他留此书在也好,烧了可惜。《春秋》与刘质夫,《诗》《书》不知分与谁。《诗序》二篇则先生自为之,不可不知。”[2]44
从尹焞《师说》中可知,程颐于五经只是注解了《周易》,而作《伊川易传》一书。并曾作《中庸解》,但因自己不满意,已将它烧掉。程颐只作《易传》,与朱熹的遍注群经有所不同。
关于“道体”问题,尹焞以《论语》“子在川上”章加以解释:
时敏问:“子在川上一段,先儒有以死生为言者,其说如何?”先生曰:“不如此。某尝以此问伊川。伊川曰:此盖形容道之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可窥而易见者莫如川。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2]39
尹焞引师说,以“子在川上”来解释道体。他认为“子在川上”并不是以死生为言,而是为了形容“道体”。指出“道体”体现在天的运行不已、日月寒暑的往来变化、水流不息、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穷上,这种道体的运动变化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是川流而不息。这正好可用来形容道体的不息运动,故君子效法天道,以自强不息,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自强不息是效法天道运行的刚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